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中 部首:手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000頁,第7字
同文書局本: 第417頁,第17字
標點整理本: 第364頁,第15字
义在本字。
音《正字通》:《字彙》音母,訓手指,與拇混。
注解
〔扗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扗〕字拼音是zài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才、土、;、扌、土。
〔扗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ài] ⑴ 古同“在”。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扗的意思
扗
zàiㄗㄞˋ基本解释
◎古同“在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昨代切頁碼第454頁,第4字續丁孫
扗
異體𡉈、在
存也。从土才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六反切前采反頁碼第1067頁,第1行,第3字述
存也。從土才聲。此與坐同意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昨代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746頁,第3字許惟賢第1193頁,第7字
存也。
段注存,恤問也。《釋詁》。徂,在,存也。在,存,察也。按虞《夏書》在訓察。謂在與伺音同。卽存問之義也。在之義古訓爲存問。今義但訓爲存兦之存。
从土。才聲。
段注昨代切。一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存也。存字引申為存問之存,故在引申亦有察義。
白话解释
在,存于某处。字形采用“土”作边旁,采用“才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作「」,橫畫表示地面,上出的筆畫表示草木之嫩芽,下出為根。借「才」為「在」。在六書中屬於合體指事。西周早期金文仍作此形,但中間填實,並右加「土」為形符,開始出現從土、才聲的「在」字,「才」、「在」兩類構形並存。篆文繼承金文,從土、才聲。戰國秦文字把所從的「才」字,寫成兩筆,類似「?」的寫法,漢代簡帛文字中,還可看到,如馬王堆漢墓〈戰國縱橫家書〉作「」、銀雀山〈孫子兵法〉作「」,後來逐漸不用,僅保留寫成三筆的「在」,如〈華山廟碑〉作「」、〈熹平石經‧易‧乾文言〉作「」。楷書承隸書而來。《說文‧土部》:「存,在也。从土、才聲。」從土,表示與地面相關;從才,表示音讀,兼表初生之義,本義為存在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在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899頁,第4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1157頁,第4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861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603頁,第7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539頁,第1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1997頁,第4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3344頁,第3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6699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2865頁,第2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358頁,第33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579頁,第5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4774頁,第2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13214頁【補遺】第17987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755頁,第2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1195頁【崇文】第4777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1976頁 |
17 | 說文新證 | 第908頁,第1字 |
18 | 章授筆記 | 第566頁,第2字 |
19 | 古字詁林 | 第十冊,第229頁,第1字 |
20 | 古字釋要 | 第1249頁,第7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