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画

12

dufl

kebt

gdxl

17画

12

13443112215425221

上下结构

扩展BU+250B1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中 部首:皿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908頁,第7

同文書局本: 第797頁,第13

標點整理本: 第754頁,第7

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𡘋張流切,音輈。說文》:引擊也。

又,地名。前漢・地理志》:右扶風有盩厔縣,今屬陝西西安府。正字通》:山曲曰盩,水曲曰厔,因以名縣。

又,《集韻》:直祐切,音胄。詩傳》:諸盩,太王古公父名。

又,《集韻》:陳留切,胄平聲 —— 義同。

又,《字彙補》:古抽字。呂氏春秋》:涉血盩肝以求之。

說文》本作𥂱,从㚔、攴,見血也。字彙》誤載皿部,又譌作𥂕,分二音二義,𡘋非;《字彙補》譌作𥂲,尤非。

注解

〔盩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中,康熙部首是皿部

〔盩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zhōu、chóu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𪯎、皿

〔盩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zhōu] ⑴ 〔~厔( zhì )〕县名,在中国陕西省。今作周至。 [chóu] ⑴ 〔诸~〕中国周先公名。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𥂱的意思

基本释义

𥂱

同“盩”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下反切張流切頁碼345頁,第9

𧗑

異體𥂱、盩

𧗑引擊也。从㚔、攴,見血也。扶風有盩厔縣。

蔣注《正韻》:厔,職日切,音質。盩厔縣,在京兆。水曲曰盩,山曲曰厔,因以名焉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反切陟求反頁碼841頁,第3行,第1

𧗑引繋也。從㚔、攴。見血也。扶風有盩厔縣。

鍇注臣鍇曰:「攴音撲,撃也。盭字從此,會意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下反切張流切古音第三部頁碼1983頁,第3許惟賢867頁,第1

𧗑引擊也。

段注引而擊之也。

从㚔攴見血也。

段注會意。張流切。三部。今隷作盩。

扶風有盩庢縣。

段注說者曰:山曲曰盩。水曲曰庢。按卽周旋,折旋字之叚借也。在今陝西西安府盩庢縣東三十里,地名終南鎭。《元和郡縣志》終南縣城卽漢盩庢故城也。庢俗作厔。非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投物曰「兜(音讀)」,當即此字。

扶風有盩厔縣,乃周折之借。

丟當作此,或作投,亦可。《唐韻》「張流切」,古無舌上,正讀如丟。

盩【周】。古無舌上音,讀舌頭音如「底由」,今稱擲物曰「底由」,即盩字也。

盩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680頁,第5字
2陳昌治本第861頁,第1字
3黃侃手批第655頁
4說文校箋第442頁,第7字
5說文考正第410頁,第2字
6說文今釋第1482頁,第3字
7說文約注第2524頁,第3字
8說文探原第5036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179頁,第2字
10說文標整第270頁,第5字
11標注說文第427頁,第11字
12說文注箋第3543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10169頁【補遺】第17550頁
14通訓定聲第1018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880頁【崇文】第3517頁
16說文句讀第1423頁
17章授筆記第422頁,第5字
18古字詁林第八冊,第870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970頁,第1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