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中 部首:网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268頁,第17字
同文書局本: 第950頁,第12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14頁,第11字
音《廣韻》:魯何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良何切;《正韻》:郎何切,𡘋音蘿。《說文》:以絲罟鳥。古者芒氏初作羅。《爾雅・釋器》:鳥罟謂之羅。【註】謂羅絡之。《詩・王風》:雉離於羅。《周禮・夏官・羅氏》:掌羅烏鳥。
义又,《類篇》:帛也。《釋名》:羅文,疎羅也。《戰國策》:下宮糅羅紈,曳綺縠。
义又,《廣雅》:羅,列也。《楚辭・九歌》:羅生兮堂下。【註】羅列而生。
义又,國名。《左傳・桓十二年》:羅人欲伐之。【註】羅,熊姓國,在宜城縣西山中,後徙。
义又,水名。《史記・屈原傳》:遂自投汨羅。【註】汨水在羅,故曰汨羅。
义又,新羅,東夷國名。《唐書・東夷傳》:新羅,弁韓苗裔也,居漢樂浪地。
义又,姓。《姓氏急就篇》:羅氏,顓頊後,封于羅,今房州也,子孫以爲氏。
义又,羅羅,獸名。《山海經》:北海有獸,狀如虎,名曰羅羅。《駢雅》:靑虎謂之羅羅。
义又,菴羅,果名。《本草》:梨之類,色黃,如鵝梨。
音又,《集韻》:鄰知切,音離 —— 義同。
音又,《集韻》:郎佐切,音囉 —— 邏,或省作羅,巡也。
注解
〔羅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网部。
〔羅〕字拼音是luó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罒、維。
〔羅〕字造字法是會意。甲骨文字形,象網中有隹,表示以網捕鳥的意思。小篆增加了“糸”( mì ),表示結網所用的材料。本义是用繩線結成的捕鳥網。
〔羅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uó] ⑴ 捕鳥的網。《爾雅•釋器》:“鳥罟謂之羅。”《説文•网部》:“羅,以絲罟鳥也。古者芒氏初作羅。”⑵ 張網捕鳥。如:羅雀掘鼠。《詩•小雅•鴛鴦》:“鴛鴦于飛,畢之羅之。”⑶ 羅致;招請。《漢書•王莽傳上》:“網羅天下異能之士。”⑷ 包羅,囊括。《莊子•天下》:“萬物畢羅,莫足以歸。”⑸ 陳列;分布。如:星羅棋布。《廣雅•釋詁一》:“羅,列也。”⑹ 阻止;遮攔。《墨子•備高臨》:“城上以答羅矢。”⑺ 遭遇。《方言》卷七:“羅謂之離,離謂之羅。”⑻ 稀疏而輕軟的絲織品。如:綾羅綢緞。《釋名•釋釆帛》:“羅,文羅疎也。”《廣韻•歌韻》:“羅,羅綺也。”⑼ 一種密孔篩子。如:絹羅;銅絲羅。《天工開物•精粹•攻麥》:“凡麥經磨之後,幾番入羅,勤者不厭重復。”⑽ 用羅篩東西。唐白居易《即事》:“室香羅藥氣,籠暖焙茶煙。”⑾ 螺形或環狀的。宋蘇軾《荼𧃧洞》:“分無素手簪羅髻,且折霜蕤浸玉醅。”⑿ 檖的別名。即鹿梨。《爾雅•釋木》“檖,蘿。”⒀ 英語gross省音譯。量詞。十二打為一羅。⒁ 用同“蘿”。蘿蔔。《山海經•海内南經》:“其葉如羅。”⒂ 用同“鑼”。打擊樂器,銅制。《清平山堂話本•戒指兒記》:“笙簫社火,羅鼓喧天。”⒃ 用同“籮”。竹制的盛物器。《明成化説唱詞話叢刊•花關索出身傳》:“我收得一羅金銀與他嫌少,要放火焚莊,我因此煩惱。”⒄ 國名。➊周代諸侯國名。熊姓。故治初在今湖北省宜城市西,為楚所迫多次遷徙,春秋時為楚所滅。《左傳•桓公十二年》:“伐絞之役,楚師分涉于彭,羅人欲伐之。”➋羅馬尼亞的簡稱。⒅ 姓。《廣韻•歌韻》:“羅,姓。”⒆ 同“邏”。➊巡行;巡査。《集韻•箇韻》:“邏,《説文》:‘巡也。’或省。”➋游兵。《篇海類編•器用類•网部》:“羅,同邏,游兵也。”⒇ 用同“摞”。➊把東西重疊放置。如:把碗羅起來。➋量詞,用於重疊放置著的東西。如:一羅資料。㈡ [luō] ⑴ 〔羅唆〕同“囉唆”。言語繁複或事情瑣碎;麻煩。《紅樓夢》第四十九回:“如今香菱正滿心滿意只想做詩,又不敢十分羅唆寶釵。”㈢ [luo] ⑴ 語氣詞。用於句尾,相當於“哪”。元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一本第二折:“没則羅便罷,煩惱怎麽那唐三藏?”
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㼈的意思
㼈
基本解释
◎[珂~版]英文colltype的音译。一种照相平版印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