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

wēn ㄨㄣ

14画

10

ilwl

ewot

vjol

36112

13画

10

4412534125221

左右结构

基本区U+6EAB

指温和、温柔、温顺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上 部首:水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527頁,第4

同文書局本: 第640頁,第23

標點整理本: 第588頁,第17

說文》温本字。

注解

〔溫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

〔溫〕字拼音是wē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𥁕

〔溫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wēn] ⑴ 古水名。➊即今贵州省遵义市东的洪江。《説文•水部》:“溫,水。出犍為涪,南入黔水。”桂馥義證:“‘涪’當為‘符’。”《漢書•地理志上》犍為郡符縣:“溫水南至鄨入黚水,黚水亦南至鄨入江。”王先謙補注引洪亮吉曰:“鄨水為今湘江(烏江支流),溫水、黚水為今合湘江之洪江、仁江。洪江出婁山關南山,東南流至遵義東境之清乘橋北,有鳳皇溪,東北自綏陽西山西南流來會,又東南入湘江……班《志》云‘至鄨入江’者,謂入延江水(今烏江)也。”➋即今南盘江上游。《漢書•地理志上》:“牂柯郡鐔封(縣):溫水東至廣鬱入鬱,過郡二,行五百六十里。”《水經注•溫水》:“溫水出牂柯夜郎縣,東至鬱林廣鬱縣為鬱水。”楊守敬疏:“即《漢志》所指之水,蓋夜郎與鐔封接壤也。陳澧以鐔封為今西林縣,夜郎為今凌雲縣,溫水為今同舍河,近之。酈氏叙溫水逕滇池,則以今南盤江之上源為溫水,而近世地學家以為典據者也。”➌溫江,岷江支流,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区。《元和郡縣志•成都府•溫江》:“大江,俗謂之溫江,南流經縣一里。”⑵ 暖和,不冷不热。《廣雅•釋詁三》:“溫,煥也。”《墨子•辭過》:“古之民,未知為衣服時,衣皮帶茭,冬則不輕而溫,夏則不輕而清。”《論衡•寒溫》:“近水則寒,近火則溫。”唐白居易《重賦》:“幼者形不蔽,老者體無溫。”清査昇《八里莊》:“客嫌南語呼難應,門對西風火不溫。”⑶ 使暖和。《玉篇•水部》:“溫,漸熱也。”《禮記•曲禮上》:“凡為人子之禮:冬溫而夏清,昏定而晨省。”《世説新語•任誕》:“王大服散後已小醉,往看桓(玄)。桓為設酒,不能冷飲,頻語左右:‘令溫酒來!’”⑷ 溫度。如高溫;低溫;炉溫;恒溫;降溫。⑸ 中医指补养。《素問•至真要大論》:“勞者溫之……損者溫之。”⑹ 中医用语。热病。戰國宋玉《風賦》:“憞溷鬱邑,毆溫致濕。”《素問•生氣通天論》:“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”《論衡•寒溫》:“人有寒溫之病,非操行之所及也。”⑺ 县名。在河南省。《漢書•地理志上》:“河内郡,縣十八:……溫,故國,己姓,蘇忿生所封也。”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•河南四•懷慶府》:“溫縣,周畿内國,戰國時魏邑,漢為溫縣,屬河内郡。晋及後魏因之……明初改今屬。”《左傳•隱公三年》:“四月,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。”杜預注:“今河内溫縣。”⑻ 古州名。唐置,治所在今浙江省溫州市,辖今永嘉县、乐清市、瑞安市、平阳县、文成县、泰顺县等县市。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•浙江六•溫州府》:“唐武德五年置嘉州,貞觀初州廢。上元元年,始置溫州……元曰溫州路,明初改為溫州府。今領縣五。”⑼ 姓。《通志•氏族略三》:“溫氏,姬姓,唐叔虞之後。晋郤至為溫大夫,號溫季,因以為氏。” [yùn] ⑴ “蘊(醞、蕰)”。清朱駿聲《説文通訓定聲•屯部》:“溫,叚借為蕰。”➊积藏。《荀子•榮辱》:“其㳅長矣,其溫厚矣,其功盛姚遠矣。”梁启雄簡釋引郝懿行曰:“溫,與蘊同。蘊者,積也。溫,叚借字耳。”➋宽容;含蓄。《集韻•焮韻》:“溫,溫藉也。通作醞藉。”《篇海類編•地理類•水部》:“溫,又音醞。溫藉也,又含蓄也。”《詩•小雅•小宛》:“人之齊聖,飲酒溫克。”孔穎達疏引舒瑗曰:“包裹曰蘊,謂蘊藉自持,含容之義。經中作‘溫’者,蓋古字通用。”《春秋繁露•楚莊王》:“祖其溫辭,可以知其塞怨。”俞樾平議:“溫當讀為蕰,古字通也。蕰辭謂蕰蓄之辭。”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溫的意思

1wēnㄨㄣ

基本解释

古水名。➊即今贵州省遵义市东的洪江。《説文•水部》:“溫,水。出犍為涪,南入黔水。”桂馥義證:“‘涪’當為‘符’。”《漢書•地理志上》犍為郡符縣:“溫水南至鄨入黚水,黚水亦南至鄨入江。”王先謙補注引洪亮吉曰:“鄨水為今湘江(烏江支流),溫水、黚水為今合湘江之洪江、仁江。洪江出婁山關南山,東南流至遵義東境之清乘橋北,有鳳皇溪,東北自綏陽西山西南流來會,又東南入湘江……班《志》云‘至鄨入江’者,謂入延江水(今烏江)也。”➋即今南盘江上游。《漢書•地理志上》:“牂柯郡鐔封(縣):溫水東至廣鬱入鬱,過郡二,行五百六十里。”《水經注•溫水》:“溫水出牂柯夜郎縣,東至鬱林廣鬱縣為鬱水。”楊守敬疏:“即《漢志》所指之水,蓋夜郎與鐔封接壤也。陳澧以鐔封為今西林縣,夜郎為今凌雲縣,溫水為今同舍河,近之。酈氏叙溫水逕滇池,則以今南盤江之上源為溫水,而近世地學家以為典據者也。”➌溫江,岷江支流,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区。《元和郡縣志•成都府•溫江》:“大江,俗謂之溫江,南流經縣一里。”

暖和,不冷不热。《廣雅•釋詁三》:“溫,煥也。”《墨子•辭過》:“古之民,未知為衣服時,衣皮帶茭,冬則不輕而溫,夏則不輕而清。”《論衡•寒溫》:“近水則寒,近火則溫。”唐白居易《重賦》:“幼者形不蔽,老者體無溫。”清査昇《八里莊》:“客嫌南語呼難應,門對西風火不溫。”

使暖和。《玉篇•水部》:“溫,漸熱也。”《禮記•曲禮上》:“凡為人子之禮:冬溫而夏清,昏定而晨省。”《世説新語•任誕》:“王大服散後已小醉,往看桓(玄)。桓為設酒,不能冷飲,頻語左右:‘令溫酒來!’”

溫度。如高溫;低溫;炉溫;恒溫;降溫。

中医指补养。《素問•至真要大論》:“勞者溫之……損者溫之。”

中医用语。热病。戰國宋玉《風賦》:“憞溷鬱邑,毆溫致濕。”《素問•生氣通天論》:“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”《論衡•寒溫》:“人有寒溫之病,非操行之所及也。”

县名。在河南省。《漢書•地理志上》:“河内郡,縣十八:……溫,故國,己姓,蘇忿生所封也。”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•河南四•懷慶府》:“溫縣,周畿内國,戰國時魏邑,漢為溫縣,屬河内郡。晋及後魏因之……明初改今屬。”《左傳•隱公三年》:“四月,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。”杜預注:“今河内溫縣。”

古州名。唐置,治所在今浙江省溫州市,辖今永嘉县、乐清市、瑞安市、平阳县、文成县、泰顺县等县市。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•浙江六•溫州府》:“唐武德五年置嘉州,貞觀初州廢。上元元年,始置溫州……元曰溫州路,明初改為溫州府。今領縣五。”

姓。《通志•氏族略三》:“溫氏,姬姓,唐叔虞之後。晋郤至為溫大夫,號溫季,因以為氏。”

2yùnㄩㄣˋ

基本解释

“蘊(醞、蕰)”。清朱駿聲《説文通訓定聲•屯部》:“溫,叚借為蕰。”➊积藏。《荀子•榮辱》:“其㳅長矣,其溫厚矣,其功盛姚遠矣。”梁启雄簡釋引郝懿行曰:“溫,與蘊同。蘊者,積也。溫,叚借字耳。”➋宽容;含蓄。《集韻•焮韻》:“溫,溫藉也。通作醞藉。”《篇海類編•地理類•水部》:“溫,又音醞。溫藉也,又含蓄也。”《詩•小雅•小宛》:“人之齊聖,飲酒溫克。”孔穎達疏引舒瑗曰:“包裹曰蘊,謂蘊藉自持,含容之義。經中作‘溫’者,蓋古字通用。”《春秋繁露•楚莊王》:“祖其溫辭,可以知其塞怨。”俞樾平議:“溫當讀為蕰,古字通也。蕰辭謂蕰蓄之辭。”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烏魂切頁碼360頁,第5

異體

溫水。出楗爲涪,南入黔水。从水𥁕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塢門反頁碼875頁,第5行,第1

溫水,岀犍爲涪,南入黔水。從水昷聲。

鍇注臣鍇按:《漢書》:「溫出涪縣至鄨(音鼈又蔽)入黚水,黚水亦南至鄨入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烏䰟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2074頁,第2許惟賢908頁,第2

溫溫水。出楗爲符。

段注句。

南入黔水。

段注楗依王氏宋本從木。𥛬釋曰:漢碑犍爲皆作楗爲。是也。符各本作涪。誤。今正。《地理志》犍爲郡符下云:溫水,南至鄨。入黚水。黚水亦南至鄨。入江。按黚黔音同。黔水卽黚水。《水經》於江水曰:又東過枳縣西。延江水從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。枳縣今重慶府涪州治也。枳與涪陵縣壤接。今涪州城東北有黔江。南自貴州合諸水入焉。亦曰烏江。亦曰涪江。亦曰涪陵江。此水自西而東而北。源流二千三百里。詳見《水道提綱》。會貴州大定,貴陽,遵義,平越,石阡,思南六府及湖廣施南半府,四川酉陽,黔江,彭水,南川,涪州諸水。實巨川也。《水經注》延江篇曰:溫水,一曰煗水。出犍爲符縣而南入黚水。黚水亦出符縣南,與溫水會。俱南入鄨水。江水篇曰:華陽記曰:枳縣抂江州巴郡東四百里。治涪陵水會。皆烏江之源委也。《漢志》今本疑有奪字。以《水經注》正之。疑當云溫水至鄨入黚水。黚水亦出符至鄨。北入江。鄨非入江之地。今云至鄨入江。非例也。《水經》之延江水,於江水條曰枳縣西注江。於延江條曰至沅陵縣入於沅。酈氏有一水枝分之說。但許不言黔水所入。班但言黚水入江。不言何處入江。古人略之。葢其愼也。《水道提綱》綜緝冣詳。而覈之古籍猝難互證。犍爲符縣今四川瀘州合江縣其地也。

从水。𥁕聲。

段注烏䰟切。十三部。今以爲溫煗字。許意當用𥁕爲溫煗。

白话解释

温,河川。源出犍时为涪河,向南汇入黔水。字形采用“水”作边旁,“昷”是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之字形作,像人用水浴於盆中以暖身來表示溫暖的意思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篆文字上半之水與人訛變為囚,下半同化為皿,遂作?形。隸書作,從水、從人、從皿者,正直承甲文字形之隸變。篆文又作溫,從水、?聲,則係以訛變之?又加水形,足證?與溫原本僅為一字耳。從水,表示與水相關;?聲,表示音讀,也表示溫暖之義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戰國文字從上下文當釋為溫字。隸變作。楷定作溫、規範字作「温」。

溫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711頁,第3字
2陳昌治本第903頁,第3字
3黃侃手批第685頁
4說文校箋第463頁,第5字
5說文考正第428頁,第14字
6說文今釋第1551頁,第2字
7說文約注第2636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5265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285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282頁,第14字
11標注說文第449頁,第1字
12說文注箋第3698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10599頁【補遺】第17603頁
14通訓定聲第3205頁,第4字
15說文義證第920頁【崇文】第3677頁
16說文句讀第1493頁
17章授筆記第442頁,第5字
18古字詁林第九冊,第14頁,第2字
19古字釋要第1003頁,第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