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下 部首:車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983頁,第1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245頁,第1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227頁,第24字
音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力展切,音鄻。《廣韻》:人步輓車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我任我輦。【註】任,負任者;輦,人輓車也。
义又,輓運也。《左傳・莊十一年》:南宮萬以乗車替其母。
义又,京師謂之輦下。《後漢・周紆傳》:典司京輦。
义又,宮中道曰輦道。司馬相如〈上林賦〉:輦道纚屬。【註】閣道可乗輦而行者。
义又,輦郎,官名。《前漢・劉向傳》:向以父德任爲輦郎。【註】引御輦郎也。
义又,姓。
卷目:考證・酉集下 部首:車部
愛日堂藏本: 第706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72頁,第9字
《左傳・莊十一年》南宮萬以乗車替其母。
謹照原文十一年改十二年。
注解
〔輦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車部。
〔輦〕字拼音是niǎ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㚘、車。
〔輦〕字造字法是會意。从車,兩“夫”( 男子 )並行,拉車前進。本义是古時用人拉或推的車。
〔輦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niǎn] ⑴ 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車子,後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車子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輦的意思
輦辇
niǎnㄋㄧㄢˇ基本解释
◎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車子,後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車子。~車。帝~。鳳~(皇后的車子)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會意。从車,兩“夫”(男子)並行,拉車前進。本義:古時用人拉或推的車。
2.同本義。
man-drawn carriage;
輦,挽車也。 —— 《說文》與其輂輦。 —— 《周禮·鄉師》。注:“人挽行。”我任我輦。 —— 《詩·小雅·黍苗》以乘車輦其母。 —— 《左傳·莊公十二年》輦重如役。 —— 《左傳·襄公十年》恃輦而行。 —— 《戰國策·趙策》扶輦下除。 —— 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》
輦車(古代用人挽拉的輜重車;古代宮中用的一種便車,多用人挽拉);輦輿(用人拉車;人擡的車,即後世轎子);輦夫(車伕);輦道(車道)
3.秦漢後特指君後所乘的車 。
imperial carriage;
輦輅(皇帝的車駕);輦轂(皇帝坐的車子);輦輿(車子);輦道(帝王車駕所經的道路);輦路(天子御駕所經的道路);輦乘(指帝王與后妃專用的車乘);輦御(皇帝的車輿)
4.借指京城。
capital;
子弟生長京輦。 —— 陳琳《爲袁紹上書》
輦洛(京洛。指京都);輦轂(代指京城)
動
1.拉車。
draw a carriage;
天子召諸侯,諸侯輦輿就馬。 —— 《荀子·大略》
輦土(用手拉車運送泥土);輦運(車運,拉車運輸);輦重(挽引重車)
2.乘車。
ride;
王子皇孫,辭樓下殿,輦來於秦。 —— 唐· 杜牧《阿房宮賦》
輦從(同車的隨從)
3.載運;運送。
convey by vehicles, ships,etc.;
輦金輸虜庭。 —— 陸游《聞虜亂次前輩韻》
輦送(運送);輦致(送達);輦運(運輸)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力展切頁碼第477頁,第6字續丁孫
輦
輓車也。从車,从㚘在車前引之。
附注段玉裁本作「从車、㚘。㚘在車歬引之也。」注:「謂人輓以行之車也。……《司馬法》云:『……夏后氏二十人而輦,殷十八人而輦,周十五人而輦。』故書輦作連。鄭司農云:『連讀為輦。』按:《夫部》『㚘,竝行也。』輦字从此……故从車、㚘,會意,㚘在前,車在後。」吳大澂古籀補:「象二人輓車形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七反切里典反頁碼第1114頁,第4行,第1字述
輓車也。從車,㚘在車前引之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力展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2917頁,第2字許惟賢第1266頁,第6字
輓車也。
段注謂人輓以行之車也。《小司徒》輂輦注曰:輦,人輓行。所以載任器也。《司馬法》云:夏后氏謂輦曰余車。殷曰胡奴車。周曰輜輦。夏后氏二十人而輦。殷十八人而輦。周十五人而輦。故書輦作連。鄭司農云:連讀爲輦。按《夫部》㚘,竝行也。輦字从此。輦設輅於車前。用索輓之。故从車㚘會意。㚘在前。車在後。故連字下曰負車。連輦古今字。《周禮》、《管子》皆作連。此車名輦。輓此車之人名輦者。《爾雅》曰:徒御不警。徒,輦者也。《毛傳》同。又詩。我任我輦。《毛傳》曰:任者,輦者。《釋名》曰:輦,人所輦也。
从車㚘。㚘在車歬引之也。
段注會意。力展切。十四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即連字,此二字本一字,今人力車。
輦、連實一字,即人力車也。聯結。
輦、連實一字。聯結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像人力車。金文像二人拉車的樣子。篆文從車、從㚘(ㄅㄢˋ bàn)。從「車」,指車輛;從「㚘」,表示二人。隸書、楷書都從篆文來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
輦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947頁,第3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1221頁,第4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906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638頁,第3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568頁,第13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2117頁,第5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3532頁,第3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7084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3016頁,第1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379頁,第13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613頁,第6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5061頁,第2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13898頁【補遺】第18081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2976頁,第4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1265頁【崇文】第5057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2094頁 |
17 | 說文新證 | 第941頁,第2字 |
18 | 章授筆記 | 第595頁,第5字 |
19 | 古字詁林 | 第十冊,第748頁,第2字 |
20 | 古字釋要 | 第1311頁,第5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