鴇

bǎo ㄅㄠˇ

15画

4

xfwo|xfqo

pjhaf

rrer

27427

15画

4

351232511154444

左右结构

基本区U+9D07

见“鸨”。生僻字,慎用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亥集中 部首:鳥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3552頁,第11

同文書局本: 第1484頁,第5

標點整理本: 第1482頁,第33

廣韻》:博抱切;《集韻》:補抱切;《正韻》:博皓切,𡘋音寶。說文》:鳥也。郭璞曰:鴇,似鴈無後趾,毛有豹文,一名獨豹。詩・唐風》:肅肅鴇羽。【毛傳】鴇性不樹止。正義》曰:鴇鳥連蹄,樹止則爲苦,故以喩君子從征役爲危苦也。𡌨》:鴇性羣居如鴈,自然有行列,故从𠤏 —— 𠤏,相次也。正字通》:陸佃曰:亦名鴻豹。易林》曰:文山鴻豹。又,段成式曰:鴇遇鷙鳥,能激糞射之,糞著毛悉脫。廣韻》亦作䳈、𪁣、䳰。

又,馬名。與駂同,烏驄也。詩・鄭風》:叔于田,乗乗鴇。【傳】驪馬雜毛曰鴇,古字通用。

注解

〔鴇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中,康熙部首是鳥部

〔鴇〕字拼音是bǎ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𠤏、鳥

〔鴇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bǎo] ⑴ 鸟名。头小,颈长,体比雁略大,背上有黄褐色和黑色斑纹,善走不善飞。较常见的种类为大鸨,又称“地鵏”。常栖于草原地带,夏时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和东三省西部,冬迁华北。《詩•唐風•鴇羽》:“肅肅鴇羽,集于苞栩。”陸德明釋文:“鴇,似雁而大,無後指。”唐杜甫《桔柏渡》:“急流鴇鷁散,絶岸鼋鼍驕。”《遼史•聖宗紀二》:“以近侍粘米里所進自落鴇祭天地。”⑵ 旧时开设妓院的老妓女或妓女的假母。明朱權《丹丘先生曲論》八:“妓女之老者曰鴇。”《警世通言•杜十娘怒沉百寶箱》:“十娘因見鴇兒貪財無義,久有從良之志。”徐珂《清稗類鈔•婚姻類》:“鴇使院主哀於寳山,願遣女歸。”⑶ 毛黑白相杂的马。也作“鴇”。《詩•鄭風•大叔于田》:“叔于田,乘乘鴇。”毛傳:“驪白雜毛曰鴇。”陸德明釋文:“鴇,依字作駂。”陳奂傳疏:“驪白雜毛,謂黑馬發白色而閒有雜毛者,是曰駂馬。色如鴇,故以鳥名馬也。”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鴇的意思

bǎoㄅㄠˇ

基本解释

鸟名。头小,颈长,体比雁略大,背上有黄褐色和黑色斑纹,善走不善飞。较常见的种类为大鸨,又称“地鵏”。常栖于草原地带,夏时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和东三省西部,冬迁华北。《詩•唐風•鴇羽》:“肅肅鴇羽,集于苞栩。”陸德明釋文:“鴇,似雁而大,無後指。”唐杜甫《桔柏渡》:“急流鴇鷁散,絶岸鼋鼍驕。”《遼史•聖宗紀二》:“以近侍粘米里所進自落鴇祭天地。”

旧时开设妓院的老妓女或妓女的假母。明朱權《丹丘先生曲論》八:“妓女之老者曰鴇。”《警世通言•杜十娘怒沉百寶箱》:“十娘因見鴇兒貪財無義,久有從良之志。”徐珂《清稗類鈔•婚姻類》:“鴇使院主哀於寳山,願遣女歸。”

毛黑白相杂的马。也作“鴇”。《詩•鄭風•大叔于田》:“叔于田,乘乘鴇。”毛傳:“驪白雜毛曰鴇。”陸德明釋文:“鴇,依字作駂。”陳奂傳疏:“驪白雜毛,謂黑馬發白色而閒有雜毛者,是曰駂馬。色如鴇,故以鳥名馬也。”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四上反切博好切頁碼119頁,第19

鴇鳥也。肉出尺𦛹。从鳥𠤏聲。

異體𪀀

䳈鴇或从包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七反切補老反頁碼312頁,第2行,第2

䳈鳥也,肉出尺胾。從鳥𠤏聲。

鍇注臣鍇按:鴇,虎文,無後趾,大如鴈。《詩》云:「肅肅鴇羽。」胾,臠也,言大也。

反切………頁碼312頁,第3行,第1

鴇或從包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四上反切博好切古音第三部頁碼611頁,第2許惟賢272頁,第6

䳈鴇鳥也。

段注鴇見詩,《禮記》。陸疏曰:連蹄。性不樹止。

肉出尺胾。

段注未聞。按《内則》鵠鴞判。謂脅側薄肉也。鵠或爲鴇。鴇胖在不利人之列。此云出尺胾者,葢謂去此尺胾不食。其餘可食。

从鳥。𠤏聲。

段注博好切。古音在三部。

鴇或从包。

段注𠤏聲包聲同在三部。《管子》、《周禮》注皆作𪀀

白话解释

鸨,一种肥鸟。产肉超出一尺的大块肉。字形采用“鸟”作边旁,“”是声旁。,有的“鸨”采用“包”作边旁。

鴇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236頁,第4字
2陳昌治本第318頁,第6字
3黃侃手批第249頁
4說文校箋第158頁,第5字
5說文考正第151頁,第4字
6說文今釋第535頁,第2字
7說文約注第924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2168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776頁,第3字
10說文標整第95頁,第7字
11標注說文第155頁,第8字
12說文注箋第1187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4224頁【補遺】第16630頁【補編】第14887頁
14通訓定聲第1103頁,第3字
15說文義證第316頁【崇文】第1261頁
16說文句讀第460頁
17古字詁林第四冊,第237頁,第4字
18古字釋要第399頁,第3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