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画

3

dbj

ku

gdzi

40772

5画

2

13452

上下结构

扩展AU+368E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厶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381頁,第3

同文書局本: 第164頁,第10

標點整理本: 第94頁,第38

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𡘋丘據切,墟去聲。說文》:人相違也。廣韻》:離也。增韻》:來去,離去,去就之去。玉篇》:行也。史記・莊助傳》:汲黯招之不來,麾之不去。

又,棄也。後漢・申屠剛傳》:愚聞人所歸者,天所與。人所畔者,天所去也。

又,《唐韻》:羌舉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口舉切;《正韻》:丘舉切,𡘋墟上聲。集韻》:徹也。

又,藏也。前漢・蘇武傳》:掘野鼠,去草實而食之。【註】去,收藏也。

又,《集韻》或作弆。前漢・陳遵傳》:遵善書,與人尺牘,皆藏弆以爲榮。【註】弆,亦藏也。

又,《韻會》、《正韻𡘋丘於切,音墟 —— 疾走。正字通》同「驅」。詩・小雅》:鳥鼠攸去,君子攸芋。左傳・僖十五年》:秦伯伐晉。卜之,曰:千乘三去,三去之餘,獲其雄狐。

注解

〔去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厶部

〔去〕字拼音是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土、厶

〔去〕字造字法是会意兼形声。甲骨文字形。上面是人( 大 ),下面是口(或作“凵”),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。《说文》:“从大,凵声。”凵( qū )。本义是离开。

〔去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qù] ⑴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;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,与“来”相对⑵ 距离,差别⑶ 已过的,特指刚过去的一年⑷ 除掉,减掉⑸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⑹ 用在动词后,表示趋向⑺ 用在动词后,表示持续⑻ 汉语四声之一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㚎的意思

基本释义

1

同“甾”。

2

“去” 篆文作~,亦作厺。--《 康熙字典(增訂版)》269 页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五上反切丘據切頁碼158頁,第4

異體厺、去

㚎人相違也。从大𠙴聲。凡去之屬皆从去。
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『去』字有兩體:一从大、从口,會張大口而不闔(大形包住口形或凵形),其後起字作『呿』;一本象器上有蓋,即『盍』字初文(大形與口形或凵形分離)。金文以下二形不分,或加義符彳、辵,加強離去之意。器蓋的意義則很少見到了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九反切氣恕反頁碼400頁,第2行,第1

㚎人相違也。從大𠙴聲。凡去之屬,皆從去。

鍇注臣鍇曰:「𠙴即飯器也。大象人也。《論語》曰:『違之之一邦。』違之,去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五上反切丘據切古音第五部頁碼851頁,第3許惟賢377頁,第4

㚎人相違也。

段注違,離也。人離故从大。大者,人也。

从大。𠙴聲。

段注丘據切。五部。

凡去之屬皆从去。

白话解释

去,两人相背而行。字形采用“大”作边旁,采用“凵”作声旁。所有与去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去”作边旁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作,由大和構成。大義為「人」,表「都邑」,會以人離都邑(《假借遡原》,P.245)。金文、戰國文字和甲文之形相同。篆文作,應上從大,下為之省形,音、義和甲文、金文、戰國文字之形無異。字經隸書,第一例作,形變甚大;第二例作,自也失形不少。楷書即沿其第二例以定體。以上諸形,都由大、二字構成,又和大、二字沒聲音關係,所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

去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314頁,第2字
2陳昌治本第412頁,第5字
3黃侃手批第320頁
4說文校箋第204頁,第12字
5說文考正第197頁,第2字
6說文今釋第700頁,第2字
7說文約注第1228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2779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1028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125頁,第23字
11標注說文第203頁,第1字
12說文注箋第1621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5242頁【補遺】第16773頁【後編】第18192頁
14通訓定聲第1721頁,第2字
15說文義證第419頁【崇文】第1673頁
16說文句讀第625頁
17說文新證第420頁,第1字
18古字詁林第五冊,第222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506頁,第3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