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中 部首:人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04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92頁,第10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7頁,第10字
音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直亮切,長去聲 —— 劒戟總名。唐制,殿下兵衞曰仗。〈儀衞志〉:朝會之仗,三衞番上,分爲五仗,皆帶刀捉仗列於東西廊下,每日以四十六人立內廊閣外,號曰內仗,朝罷放仗。天子出則有細仗、黃麾仗。
义又,《淮南子・原道訓》:履危行險,無忘𤣥仗。【註】𤣥仗,道也。
义又,憑倚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有馮有翼。【疏】馮者,可以委仗。
义又,與杖通。《前漢・李尋傳》:近臣已不足杖矣。【註】杖通仗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雉兩切;《正韻》:呈兩切,𡘋長上聲 —— 義同。〇【按】兵仗、器仗之仗,上、去二聲通用,惟馮仗之仗無上聲。
注解
〔仗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中,康熙部首是人部。
〔仗〕字拼音是zhà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亻、丈。
〔仗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人,丈声。本义是执,拿着。
〔仗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àng] ⑴ 兵器⑵ 拿着兵器⑶ 战争⑷ 凭借,依靠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仗的意思
仗
zhàngㄓㄤˋ基本解释
①兵器。仪~。明火执~。
②拿着兵器。~剑。
③战争。打~。胜~。
④凭借,依靠。倚~。仰~。~恃。~义执言(为了正义说公道话)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人,丈声。本义:执,拿着。
2.同本义。
hold a weapon;
韩信仗剑从之。 —— 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独行仗剑至韩。 —— 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
仗斧(手持斧铖钺。表示权威);仗节(手持符节;坚守节操);仗策(手持马鞭。骑马)
3.依靠,依赖。
rely on;
仗,凭仗。 —— 《广韵》仗兵革之彊。 —— 《史记·春申君传》朕自得疾,数日不能得睡,今夜仗二将军威势甚安。 —— 《西游记》
仗腰子的(靠山;背后支持者);仰仗(依靠;依赖);依仗(倚仗靠别人的势力或有利条件);狗仗人势;仗气(凭仗正气。也指任性使气);仗气使酒(任性纵酒)
名词
1.弓、矛、剑、戟等兵器的总称。
weaponry;
帝自山下望其众,袍仗精整,人人尽力,壮之。 —— 《新唐书》
兵仗(兵器);器仗;仪仗;明火执仗。
2.仪仗队。
guard of honor or guard;
凡朝会之仗,三卫番上,分为五仗,号衙内五卫。 —— 《新唐书》
仗士(卫士);仗下(皇帝视朝毕,所列仪仗兵卫退下);仗马(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);仗队(仪仗队)
3.战争或战斗 。
war; battle;
打仗(进行战争;进行战斗);死仗(硬仗);硬仗(正面硬拼的战斗)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直兩切頁碼第191頁,第2字續丁孫
杖
持也。从木丈聲。
鉉注臣鉉等曰:今俗別作仗,非是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一反切直向反頁碼第484頁,第2行,第2字述
持也。從木丈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上反切直兩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1051頁,第1字許惟賢第463頁,第2字
持也。
段注杖持曡韵。凡可持及人持之皆曰杖。喪杖,齒杖,兵杖皆是也。兵杖字俗作仗。非。鬥下云:兵杖在後。欑下云:積竹杖。可證。
從木。丈聲。
段注直兩切。十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持也。仗,俗字杖。杖、持雙聲。
杖、持雙聲,非疊韻,段誤。
持也。俗作仗,非。
白话解释
杖,持杖。字形采用“木”作边旁,“丈”是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篆文從木、丈聲,隸書、楷聲構形相同。「木」為樹木,作為形符,表示義與樹有關;「丈」為十尺,於此僅作不示義的聲符,表示音讀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杖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376頁,第15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488頁,第8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377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243頁,第3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235頁,第20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835頁,第5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1470頁,第1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3180頁,第2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1232頁,第3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149頁,第12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241頁,第9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1938頁,第2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6121頁【補遺】第16904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3592頁,第2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505頁【崇文】第2017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764頁 |
17 | 章授筆記 | 第250頁,第3字 |
18 | 古字詁林 | 第五冊,第925頁,第2字 |
19 | 古字釋要 | 第587頁,第7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