僉

qiān ㄑㄧㄢ

13画

11

wgkw

omro

odoo

80886

13画

11

3412512513434

上中下结构

基本区U+50C9

基本字义 ● 佥 (僉) qiān ㄑㄧㄢˉ  1. 众人,大家。  2. 全,都。  3. 古同“签”。见“佥”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中 部首:人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56頁,第3

同文書局本: 第115頁,第27

標點整理本: 第40頁,第21

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𡘋千廉切,音籖 —— 皆也、咸也、衆共言之也。書・堯典》:僉曰:於,鯀哉。

又,揚子《方言》:自山而東,五國之郊曰僉。

又,連枷亦曰僉,打穀具也。

總要》:亼部僉从亼、吅、从,會意 —— 合集衆口,詢謀相从之義。

注解

〔僉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中,康熙部首是人部

〔僉〕字拼音是qiān,上中下结构,可拆字为亼、吅、从

〔僉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qiān] ⑴ 皆、全部。《書經•堯典》“僉曰:『於!鯀哉。』”句下孔穎達•;正義:“僉,皆也。”《三國志•;卷四十一•;蜀書•;張裔傳》:“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。”⑵ 眾人﹑大家的代稱。《楚辭•屈原•;天問》:“僉曰:『何憂?』”王逸•;注:“僉,眾也。”⑶ 姓。如明代有僉陽。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僉的意思

qiānㄑㄧㄢ

基本解释

皆、全部。《書經•堯典》“僉曰:『於!鯀哉。』”句下孔穎達•;正義:“僉,皆也。”《三國志•;卷四十一•;蜀書•;張裔傳》:“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。”

眾人﹑大家的代稱。《楚辭•屈原•;天問》:“僉曰:『何憂?』”王逸•;注:“僉,眾也。”

姓。如明代有僉陽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五下反切七廉切頁碼166頁,第2

僉皆也。从亼从吅从从。《虞書》曰:「僉曰伯夷。」

附注楊樹達《積微居小學述林》以為字從「亼」,從「吅」,從「从」。「亼」訓「三合」,「从」從二人,「吅」從二口,「人各一口,二人二口,二口相合,故为僉也。二口犹言多口,不必限于二也。」
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戰國金文字形為美術字,加了繁飾,其本形从亼、从吅、从从。楚文字或亼形簡化為宀形,下加甘形;或不加亼。林義光《文源》以為字『从亼、从吅、从从。亼即口字,兄象人言,二兄合一口,與皆同意。』案:其實『亼』為倒口形為甲骨文、西周春秋金文的現象,但是到戰國時代,『亼』已經漸漸有了類似『集合』的意義,因此何琳儀《戰國古文字典》以為『僉,从㒭、从亼,會皆同之意。』似較合理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反切七占反頁碼414頁,第2行,第2

僉皆也。從亼,從吅,從从。《虞書》曰:「僉曰伯夷。」

鍇注臣鍇曰:「僉曰,衆共言之也;亼,集也;从,相從也。會意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五下反切七廉切古音第七部頁碼888頁,第4許惟賢394頁,第7

僉皆也。

段注《釋詁》曰:僉咸胥皆也。

从亼。从吅。从从。

段注吅,驚嘑也。从,相聽也。七廉切。七部。

《虞書》曰:

段注虞當作唐。

僉曰伯夷。

段注《堯典》文。

僉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329頁,第2字
2陳昌治本第428頁,第4字
3黃侃手批第334頁
4說文校箋第212頁,第5字
5說文考正第204頁,第12字
6說文今釋第727頁,第2字
7說文約注第1276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2857頁,第3字
9說文集注第1067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130頁,第17字
11標注說文第210頁,第15字
12說文注箋第1678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5419頁【補遺】第16798頁
14通訓定聲第487頁,第2字
15說文義證第436頁【崇文】第1741頁
16說文句讀第652頁
17說文新證第439頁,第1字
18古字詁林第五冊,第384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524頁,第1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