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

ㄑㄧˊㄐㄧ

8画

6

adwu|dwu

tmmc

ec

44801

8画

6

12211134

单一结构

基本区U+5176

指其他、名副其实、其中。其实,其他。形容一个人真诚、可靠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八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92頁,第9

同文書局本: 第127頁,第18

標點整理本: 第54頁,第17

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渠之切;《正韻》:渠宜切,𡘋音碁。韻會》:指物之辭。易・繫辭》:其旨遠,其辭文。詩・大雅》:其在于今。

又,助語辭。書・西伯戡黎》:今王其如台。詩・周南》:灼灼其華。玉篇》:辭也。

又,姓。韻會》:漢陽阿侯其石。

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𡘋居之切,音姬。韻會》:語辭。書・微子》:若之何其。詩・小雅》:夜如何其。

又,人名。史記・酈生傳》:酈生食其者,陳留高陽人也。【註】《正義》曰:酈食其,三字三音,讀曆異幾。前漢・楚元王傳》: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。【註】師古曰:食音異,其音基。

又,山名。前漢・武帝紀》:四月,幸不其。【註】其音基,山名。廣韻》:在琅邪。

又,地名。韻會》:祝其,卽夾谷也。
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居吏切。正韻》:吉器切,𡘋音寄。韻會》:語已辭。詩・檜風》:彼其之子。通作記。禮・表記》引《》彼記之子。又,通已〔應作「通己」〕左傳・襄二十七年》引《》彼已之子〔應作「彼己之子」〕

又,《韻會》或作忌。詩・鄭風》:叔善射忌。

注解

〔其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八部

〔其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qí、jī,独体字,可拆字为󰐔、󰊓、!、󰑱、八、!、丿、𠀪、!、𠀫、丶

〔其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,即“箕”本字。金文又加声符“丌”( jī ),变成“其”。( jī )。本义是簸箕。今字作“箕”。“其”假借为代词:他、他们、那等。

〔其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qí] ⑴ 第三人物代词,相当于“他(她)”、“他们(她们)”、“它(它们)”;“他(她)的”、“他们(她们)的”、“它(们)的”⑵ 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那”、“那个”、“那些”⑶ 那里面的⑷ 连词,相当于“如果”、“假使”:“~如是,熟能御之?”⑸ 助词,表示揣测、反诘、命令、劝勉:“~如土石何?”⑹ 词尾,在副词后 [jī] ⑴ jī ㄐㄧˉ 〔郦食( yì )~〕中国汉代人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其的意思

1ㄑㄧˊ

基本解释

第三人物代词,相当于“他(她)”、“他们(她们)”、“它(它们)”;“他(她)的”、“他们(她们)的”、“它(们)的”各得~所。莫名~妙。三缄~口。独行~是。自食~果。

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那”、“那个”、“那些”~他。~余。~次。文如~人。名副~实。言过~实。

那里面的。~中。只知~一,不知~二。

连词,相当于“如果”、“假使”:“~如是,熟能御之?”

助词,表示揣测、反诘、命令、劝勉:“~如土石何?”

词尾,在副词后。极~快乐。大概~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通“期”。期限 predetermined time; scheduled time 既辱且危,死其将至。——《易·系辞下》

代词

1.形声。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,即“箕”本字。金文又加声符“丌”( jī ),变成“其”。( jī )本义:簸箕。今字作“箕”。“其”假借为代词:他、他们、那等。

2.彼、他。

he;

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 孔子。 —— 《师说》

独善其身。

3.她 。

she;

萨奇打他的妻子,将其打倒在地。

4.它。

it;

或者不如说希望:希望其有,又希望其无。 —— 鲁迅《祝福》

5.他们;她们;它们 。

they;

避其锐气,击其惰归。

6.他的。

his;

他日归,则有馈其兄生鹅者。 —— 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

其妻。

7.她的 。

her;

其夫。

8.它的 。

its;

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。

9.他们的;她们的;它们的 。

their;

他们思想保守,固守其老一套做法。

10.根据情况所指的、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[人、物、意思或时间] 的。

that;

其日牛马嘶,新妇入青庐。 —— 《孔雀东南飞》

正当其时。

11.这样,如此 。

such;

不乏其人;其然(如此)

12.姓。

副词

1.也许;大概。

perhaps; probably; most likely;

善不可失,恶不可长,其陈桓公之谓乎! —— 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其自桓叔以下。 —— 《国语·晋语》齐国其庶几乎。 —— 明· 宗臣《报刘一丈书》齐其庶几乎。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。 —— 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
2.表示祈使。当,可。

can; may;

吾其还也。 —— 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君其详之。 —— 南朝梁· 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汝其善抚之。 —— 清· 林觉民《与妻书》弟其宽心勿畏可也。 —— 太平天国· 洪仁玕《英杰归真》

3.将,将要。

should;

今殷其沦丧。 —— 《书·微子》

4.表示诘问。通“岂”,难道 [Does it mean…?Shouldn't it be?]。

其为死君乎。 —— 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其敢自谓几于成乎。 —— 唐· 韩愈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》其可怪也欤。 —— 唐· 韩愈《师说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,其孰能讥之乎? —— 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中国其果老矣乎。 —— 清· 梁启超《少年中国说》

5.极,甚。

very;

开地数千里,此其大功也。 —— 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

连词

1.如果,假设。

if;

其或未能处置,即且给公验。 —— 唐· 封演《封氏闻见记》

2.或许;大概。

perhaps;

我中国前途,其有望乎? —— 《负曝闲谈》

其诸(或者);其者(或者)

3.还是。表选择。

still; yet;

其真无马耶。 —— 唐· 韩愈《杂说》

4.又。

其真不知马耶。其亦足乐乎。 —— 清· 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

助词

1.用作语助。

2.附着于形容词前、后,起加强形容的作用。

北风其凉,雨雪其雰。 —— 《诗·邶风》

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;这类好辞书,尤其需要;说得何其好哇!

3.句中助词,无义,只增加一个音节。

虽僻远其何伤。 —— 《楚辞·屈原·涉江》

4.又。

云霏霏其承宇。其敢自谓几于成乎。 —— 唐· 韩愈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》

2ㄐㄧ

基本解释

jī ㄐㄧˉ 〔郦食( yì )~〕中国汉代人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通“諅”。周年。

anniversary;

丧:父母三年,妻、后子三年,父、叔父、弟兄、庶子其,戚、族人五月。 —— 《墨子》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,其年,民被白布。 —— 《管子·轻重戊》亟其乘屋,其始播百谷。 —— 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

2.另见 qí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五上反切居之切頁碼147頁,第1

箕簸也。从竹;𠀠,象形;下其丌也。凡箕之屬皆从箕。

𠀠

𠀠古文箕省。

𠷛

異體𠵶𠴩

𠷛亦古文箕。

𠔋

𠔋亦古文箕。

𠔝

異體𢍌𠔐、其

𠔝籒文箕。

𠥩

異體𠥊

𠥩籒文箕。

附注按:甲骨文、金文與《說文》古文「𠀠」形相近。商承祚《說文中之古文考》:「上為舌,下及左右為郭,其交叉者,以郭含舌,舌乃固也,亦象其編織之文理。」「蓋未借『其』為語詞之先,『其』為箕字;既借之後,箕始加竹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九反切居而反頁碼375頁,第6行,第1

𠥩簸也。從竹;𠀠,象形;下其丌也。凡箕之屬,皆從箕。

鍇注臣鍇曰:「丌,其下也。」

反切………頁碼375頁,第7行,第1

古文箕。

鍇注臣鍇曰:「此直象形。」

反切………頁碼375頁,第7行,第2

皆古文。

鍇注臣鍇曰:「象舌形,廾,手持之。」

反切………頁碼375頁,第7行,第3

籒文箕。

反切………頁碼375頁,第7行,第4

古文箕。

鍇注臣鍇曰:「已上皆象形。」

反切………頁碼375頁,第1行,第1

籒文箕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五上反切居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794頁,第2許惟賢354頁,第2

𠥩所㠯簸者也。

段注所㠯者三字今補。全書中所㠯字爲淺人刪者多矣。《小雅》曰:維南有箕。不可以簸揚。《廣韵》引《世本》曰:箕帚,少康作。按簸揚與受𡊅皆用箕。

从竹𠀠。象形。丌其下也。

段注四字依《韵會》本。今各本丌下互譌。居之切。一部。

凡箕之屬皆从箕。

古文箕。

段注象形不用足。今之箕多不用足者。

亦古文箕。

段注下象竦手。

亦古文箕。

段注此象箕之哆口。

籒文箕。

段注依大徐作籒。按經籍通用此字爲語詞。渠之切。或居之切

籒文箕。

段注从匚。會意。《匚部》曰:𠥓籒文匚。

白话解释

箕,簸箕。字形采用“竹、”会义,象形;下部是箕脚丌。所有与箕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箕”作边旁。

箕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291頁,第4字
2陳昌治本第390頁,第6字
3黃侃手批第300頁
4說文校箋第194頁,第7字
5說文考正第181頁,第15字
6說文今釋第658頁,第2字
7說文約注第1160頁,第3字
8說文探原第2655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964頁,第2字
10說文標整第117頁,第6字
11標注說文第192頁,第6字
12說文注箋第1523頁,第3字
13說文詁林第4973頁【補遺】第16729頁【補編】第14890頁
14通訓定聲第723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398頁【崇文】第1589頁
16說文句讀第587頁
17說文新證第376頁,第1字
18古字詁林第四冊,第702頁,第2字
19古字釋要第471頁,第8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