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中 部首:手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091頁,第16字
同文書局本: 第458頁,第9字
標點整理本: 第405頁,第22字
音《唐韻》:古歷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吉歷切,𡘋音激。《說文》:攴也。【徐曰】撲也。《廣韻》:打也。《增韻》:扣也。《易・蒙卦》:擊蒙。【註】擊去童蒙,以發其昧。《史記・叔孫通傳》:拔劒擊柱。又,〈酷吏傳〉:義縱以鷹擊毛摯爲治。
义又,攻殺也。〈楚語〉:刲羊擊豕。【註】擊,殺也。《前漢・高帝紀》:急擊之勿失。
义又,觸也。《莊子・田子方》:目擊而道存矣。或作撽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𠛬敵切,音檄 —— 與覡同,男巫也。《荀子・王制篇》:知其吉凶妖祥,傴巫跛擊之事也。【註】擊讀爲覡。
音又,《集韻》:吉詣切,音訃 —— 人名。春秋,晉有屠擊。
注解
〔擊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擊〕字拼音是jī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𣪠、手。
〔擊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ī] ⑴ 打;敲打。《説文•手部》:“擊,攴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攴下曰小擊也。攴訓小擊,擊則兼大小言之。”《廣韻•錫韻》:“擊,打也。”《書,舜典》:“予擊石拊石,百獸率舞。”《莊子•逍遥遊》:“鵬之徙於南冥也,水擊三千里。”晋皇甫謐《高士傳•壤父》:“壤父年八十餘而擊壤於道中。”⑵ 攻击。《孫子•虚實》:“兵之形,避實而擊虚。”《漢書•高帝紀上》:“攻下邑,拔之。還擊豐,不下。”《明季稗史•烈皇小識》:“羅汝才為殿,官兵遥望不敢擊。”⑶ 杀;刺。《古今韻會舉要•錫韻》:“擊,攻殺也。”《儀禮•少牢饋食禮》:“司馬刲羊,司士擊豕。”鄭玄注:“刲、擊,皆謂殺之。”《漢書•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舉劍欲擊之,(張)勝請降。”⑷ 触及;相撞。《莊子•田子方》:“仲尼曰:若夫人者,目擊而道存矣,亦不可以容聲矣。”陸德明釋文:“擊,動也。”《戰國策•齊策一》:“臨淄之途,車毂擊,人肩摩。”鮑彪注:“擊,相當。”唐杜甫《涕陂西南臺》:“懷新目似擊,接要心已領。”清林則徐《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摺》:“臣十餘年來,目擊鴉片烟流毒無窮,心焉如擣。”⑸ 治。《易•蒙》:“擊蒙,不利為寇,利禦寇。”陸德明釋文引王肅云:“擊,治也。”⑹ 铁刃。《淮南子・氾論》:“槽矛無擊,脩戟無刺。”高誘注:“無擊,無鐵刃也。”㈡ [jì] ⑴ 人名。《集韻•霽韻》:“《春秋傳》:晋有屠擊。”㈢ [xí] ⑴ 同“覡”。男巫。《集韻•錫韻》:“覡,在男曰覡,在女曰巫。或作擊。”《荀子•王制》:“知其吉兇妖祥,傴巫跛擊之事也。”楊倞注:“擊讀為覡,男巫也。”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击的意思
击擊
jīㄐㄧ基本解释
①敲打,或做类似敲打的动作。~打。~鼓。~中( zhòng )。~破。~毙。~水(a。拍打水面;b。指游泳)。旁敲侧~。
②攻打。~败。~毁。打~。声东~西。
③碰,接触。撞~。目~。肩摩毂( gǔ )~(亦作“摩肩击毂”)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手,毄( jī )声。本义:敲击,敲打。
2.同本义。
beat; hit; strike;
欲以击柱。 —— 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不肯击缻。留击柝者。 —— 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使击柝如故。援玉 枹兮击鸣鼓。 —— 《楚辞·九歌·国殇》
击壤(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: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,率力于我何有哉?后因以比喻太平盛世);击节(打拍子);击鞠(击皮球)
3.攻击;攻打。
assault; attack;
而诸侯敢救者,已拔赵,必移兵击之。 —— 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击排(攻击排斥);击排冒没(攻击排斥,轻率而不顾一切);击床(击杀于床上)
4.碰撞;接触。
come in contact with; bump into;
齐吴傍以击汰。 —— 《楚辞·屈原·涉江》
击毂摩肩(车碰轮,人摩肩。比喻拥挤,热闹);击冲(撞击);撞击(运动体与别的物体猛然碰上)
5.杀;搏杀。
kill; slaughter;
入水击蛟。 —— 《世说新语·自新》数击杀响马贼。 —— 明· 魏禧《大铁椎传》客奋椎左右击。猱进鸷击。 —— 清· 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击斩(斩杀);击鲜(宰杀活的牲畜禽鱼,充作美食)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古歷切頁碼第407頁,第25字續丁孫
擊
攴也。从手毄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堅歴反頁碼第978頁,第3行,第2字述
攴也。從手毄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攴,撲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古歷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2435頁,第1字許惟賢第1059頁,第1字
攴也。
段注攴下曰:小擊也。二篆爲轉注。攴訓小擊。擊則兼大小言之。而但云攴也者,於攴下見析言之理。於擊下見渾言之理。互相足也。攴之𥛬變爲扑。手卽又也。又下曰手也。因之鞭箠等物皆謂之扑。此《經典》扑字之義也。《咎繇謨》古文戛擊,今文《尙書》擊爲隔。同音叚借。
从手。毄聲。
段注古歷切。十六部。
白话解释
击,持械打杀。字形采用“手”作边旁,“毄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篆文從手、毄聲。隸書同。楷書左上的「軎」下方的「口」形訛變為「凵」形。字從「手」為義符,表示是手部的動作;從「毄」為聲符,有兼義功能,依《說文》,「毄」字的本義為「相擊中也(互相擊中)」,和「擊」的本義密切相關,因此「擊」字從「毄」聲有兼義功能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擊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805頁,第8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1031頁,第8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773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538頁,第7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483頁,第13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1779頁,第2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3007頁,第3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6021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2584頁,第2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321頁,第10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516頁,第3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4268頁,第4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11964頁【補遺】第17823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2134頁,第2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1064頁【崇文】第4253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1755頁 |
17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714頁,第4字 |
18 | 古字釋要 | 第1128頁,第3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