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画

8

aukf

tytr

esj

44601

11画

8

12241431251

上中下结构

基本区U+83E9

指菩萨、菩提,也指喻慈善的人。喻慈善的人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上 部首:艸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485頁,第13

同文書局本: 第1038頁,第35

標點整理本: 第1007頁,第9

唐韻》:薄亥切,音倍,《說文》:草也。齊民要術》:凡榖田,二月上旬及麻菩楊生種者爲上時。

又,《九經考異》:《》豐其蔀,鄭𦵮作菩,小席也。

又,《廣韻》:蒲北切,音匐 —— 義同。

又,房久切,音阜 —— 香草。周禮・夏官・大馭》〔註〕:以菩芻棘柏爲神主。

又,《玉篇》:薄胡切,音蒲 —— 菩提,樹名。酉陽雜俎》:樹出摩伽陀國。又,柳宗元〈無姓和尚𥓓〉〔註〕:佛書云菩提薩埵,言覺有情也,從𥳑稱菩薩。綱目集覽》:釋典,菩之爲言了也。

注解

〔菩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上,康熙部首是艸部

〔菩〕字拼音是,上中下结构,可拆字为艹、咅

〔菩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pú] ⑴ 〔~提〕a.佛教指豁然开朗的彻悟境界,又指觉悟的智慧和途径;b.常绿乔木,树上的汁液可制硬性橡胶。原产于印度。⑵ 〔~萨〕a.佛教指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,后指修行到一定程度,地位仅次于佛的人;b.泛指佛和某些神;c.喻慈善的人。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菩的意思

ㄆㄨˊ

基本解释

〔~提〕a.佛教指豁然开朗的彻悟境界,又指觉悟的智慧和途径;b.常绿乔木,树上的汁液可制硬性橡胶。原产于印度。

〔~萨〕a.佛教指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,后指修行到一定程度,地位仅次于佛的人;b.泛指佛和某些神;c.喻慈善的人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菩提(音译):意为正觉。指对佛教“真理”的觉悟 [梵文 Bodhi]。

菩,梵言菩提, 汉言王道。 —— 《广韵》

2.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;亦指树名,即菩提树。

3.“菩萨”:佛教名词。梵文菩提萨埵(Bodhi-sattva)之省,原为释迦牟尼修行而未成佛时的称号,后泛用为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;亦指人们崇拜的偶像;或比喻心肠仁慈的人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一下反切步乃切頁碼18頁,第33

菩艸也。从艸㕻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反切步乃反頁碼73頁,第1行,第2

菩艸也。從艸咅聲。

鍇注臣鍇按:字書黃菩草。又漢有菩陽,天子更衣之別舘也。因地爲名,菩山之陽也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一下反切步乃切古音第一部頁碼107頁,第1許惟賢46頁,第2

菩艸也。

段注《周禮》注。犯軷以菩芻棘柏爲神主。郭樸注《穆天子傳》云:萯今菩字。按許書則菩,萯各物各字也。

从艸。咅聲。

段注步乃切。一部。易豐其蔀。鄭,薛作菩。云小席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古或作萯(王瓜)。

古或借萯為之。萯,王瓜也。

古或假萯為之,萯,王瓜也,音婦,與菩同音。

草也,古或作萯,萯本訓王瓜,音婦,與菩同音。

菩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34頁,第14字
2陳昌治本第57頁,第7字
3黃侃手批第63頁
4說文校箋第24頁,第10字
5說文考正第20頁,第24字
6說文今釋第71頁,第6字
7說文約注第129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322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109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13頁,第33字
11標注說文第22頁,第11字
12說文注箋第206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1533頁【補遺】第16213頁
14通訓定聲第821頁,第3字
15說文義證第60頁【崇文】第237頁
16說文句讀第70頁
17章授筆記第33頁,第3字
18古字詁林第一冊,第412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68頁,第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