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下 部首:衣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678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118頁,第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093頁,第7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側羊切,音莊 —— 裝束也。
义又,《玉篇》:裹也。《前漢・陸賈傳》:佗賜賈橐中裝直千金。
义又,《增韻》:齎也。《史記・袁盎傳》:悉以其裝齎置二石醇醪。
义又,藏也。孔稚圭〈北山移文〉:牒訴倥傯裝其懷。
音又,《廣韻》:側亮切,音壯。吳均〈贈別〉詩:𠤎首直千金,七寶雕華裝;生離何用表,賴此持相餉。
义《韻會》亦作𧚌。
注解
〔裝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下,康熙部首是衣部。
〔裝〕字拼音是zhuāng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壯、衣。
〔裝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uāng] ⑴ 见“装”。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装的意思
装裝
zhuāngㄓㄨㄤ基本解释
①穿着的衣物。服~。便~。军~。中山~。~裹。
②特指演员演出时的穿戴打扮。上~。卸~。
③特指出行时带的东西。治~。整~待发。
④特指工业生产或军队作战所需的用具和器械。~备。~置。~甲。
⑤用服饰改变人的原来原貌。化~。乔~打扮。
⑥假作,故意做作。佯~。~相。~模作样。
⑦安置,安放。~载。~卸。
⑧布置,点缀。~修。~饰。
⑨特指对书籍、字画加以修整或修整成的式样。~订。~帧。~裱。线~。精~。~潢(原指用黄檗汁染的纸装裱书画,现泛指装饰物品使之美观)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衣,壮声。本义:行装。
2.同本义。
baggage;
装,裹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橐中装。 —— 《史记·郦生陆贾传》简元辰而俶装。 —— 张衡《思玄赋》。注:“束也。”顾形影,自整装。 —— 《文选·傅毅·舞赋》于是约车治装,载卷契而行。 —— 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为装遣荆轲。 —— 《战国策·燕策》
装囊(行囊,远行者携带的袋子);装束(束装,整理行装)
3.服装。
outfit; clothing; clothes;
富者赂数十百金,贫亦罄衣装。 —— 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童装;春装;夏装;冬装;男装;女装;猎装;学生装;军装;古装;装束(衣着穿戴)
4.亦泛指物品 。
clothing and other articles of daily use; dowry;
装送(嫁妆);装遣(嫁妆);装资(置办嫁妆的费用);装新(穿戴结婚时的礼服和饰物)
5.服装的式样 。
style of dress;
西装(洋装)
6.书籍装订的式样 。
the style of the bookbinding;
平装;精装;线装。
动词
1.装饰;打扮(指一般的装点dress up; attire; deck)
体美容冶,不待饰装。 —— 《文选·宋玉·登徒子好色赋》交语速装束,络绎如浮云。 —— 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千金装马鞍,百金装刀头。 —— 唐· 杜甫《后出塞》宝装屏风。 —— 宋· 陆游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
装柳(给死者穿衣前,摆顺理平其手脚);装奁(女子梳装用的镜匣);装背(装裱书画)
2.装作,假装。
pretend; feign; make believe;
也不言语,只装鬼脸。 —— 《红楼梦》今人做诗,多爱装造言语。 —— 盛如梓《庶斋老学丛谈》
装煞臭幺(摆臭架子);装套子(设置圈套);装腔(说假话装得若有其事的样子)
3.装载 。
load;
装车(将货物放置于车);装放(装载,安放);装船(将货物装入船舱)
4.装配;安装 。
assemble; install;
装折(装修设备);我们家家户户都装了电灯;装修(指房屋中所安装的门窗橱壁等设备)
5.贮放;藏。
hold; store;
乃装黄金千溢,置褐器中。 —— 《史记》
6.运载。
carry;
私奴装粮食来。 —— 《晋书》
7.修整书画 。
mount; decorate;
装池(装裱古籍或书画;也指古藉书画的装潢);装轴(书画裱托后,在纸尾加横轴,使于舒卷或悬挂);装潢(装璜。装裱字画)
8.装入;放进。
put into;
征衣一倍装绵厚,犹虑交河雪冻深。 —— 唐· 陈陶《水调词》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側羊切頁碼第274頁,第10字續丁孫
裝
裹也。从衣壯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六反切側良反頁碼第702頁,第7行,第1字述
裹。從衣壯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側羊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584頁,第1字許惟賢第694頁,第4字
裹也。
段注束其外曰裝。故著絮於衣亦曰裝。
从衣。壯聲。
段注側羊切。十部。
白话解释
装,将行李裹在行囊中。字形采用“衣”作边旁,采用“壮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形構從衣、壯聲,從衣,表示與衣服相關;狀聲,表示音讀。楷書作裝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規範字作装。
裝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540頁,第5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690頁,第7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525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352頁,第12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333頁,第2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1201頁,第5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2056頁,第4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4207頁,第3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1775頁,第1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214頁,第21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344頁,第9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2852頁,第4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8457頁【補遺】第17265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3598頁,第1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725頁【崇文】第2897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1132頁 |
17 | 古字詁林 | 第七冊,第613頁,第1字 |
18 | 古字釋要 | 第806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