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下 部首:衣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681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119頁,第12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094頁,第29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古火切,音果。《玉篇》:包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乃裹糇糧。《莊子・大宗師》:裹飯而往食之。
义又,宋玉〈高唐賦〉:綠葉紫裹。【註】裹,猶房也。
义又,郭璞〈江賦〉:濯穎散裹。【註】裹,謂草實也。
义又,《說文》:纏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:古臥切,音過 —— 義同。
义又,《韻會》:指所包之物也。
注解
〔裹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下,康熙部首是衣部。
〔裹〕字拼音是guǒ,上中下结构,可拆字为衣、果。
〔裹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衣,果声。本义是包,缠。
〔裹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guǒ] ⑴ 包;缠绕⑵ 夹带;夹杂⑶ 方言,吸(奶)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裹的意思
裹
guǒㄍㄨㄛˇ基本解释
①包;缠绕。~脚。把这包糖~好。~足不前。
②夹带;夹杂。不该把次货~进去卖。好人坏人~在一起一时分不清。
③方言,吸(奶)小孩生下来就会~奶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衣,果声。本义:包,缠。
2.同本义。
wrap up; bind together;
裹,缠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朱三百,裹。 —— 《穆天子传》富之以国裹。 —— 《管子·君臣》。注:“谓财货所苞裹而藏也。”无不裹也。 —— 《吕氏春秋·本生》。注:“犹囊也。”绿叶紫裹。 —— 宋玉《高唐赋》濯颖散裹。 —— 郭璞《江赋》乃取蒙冲头舰十艘,载燥荻枯柴,灌油其中,裹以帷幕。 —— 《资治通鉴》伤者手为裹创,死者厚棺殓,酹醊而哭之。 —— 清· 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
裹束(包裹束缚);裹足(包裹足部。亦作“果足”:盘缠,盘费);裹革(马革裹尸)
3.携带。
bring;
吾闻开元中,下天富蕃,号为理平,踵千里者不裹粮。 —— 唐· 孙樵《书褒城驿壁》
裹粮策马(携带粮食,鞭赶马匹。形容忠义之士踊跃参军的情景);裹持(包裹挟持,犹携带)
4.停止。
stop;
却宾客以业诸侯,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,裹足不入秦,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。 —— 秦· 李斯《谏逐客书》
裹足(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);裹足不前(缠住脚不前进。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)
5.包罗;笼罩 。
surround;
裹合(纠合;聚集);裹掖(包围);裹抹(遮掩)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古火切頁碼第274頁,第11字續丁孫
裹
纏也。从衣果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六反切骨朶反頁碼第702頁,第7行,第2字述
纒。從衣果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古火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1584頁,第2字許惟賢第694頁,第5字
纏也。
段注纏者,繞也。
从衣。果聲。
段注古火切。十七部。
白话解释
裹,缠束。字形采用“衣”作边旁,采用“果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、篆文的形構皆係從衣、果聲,從衣,表示與衣的布料相關;果聲,表示音讀。楷書作裹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裹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540頁,第6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690頁,第8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525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352頁,第13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333頁,第3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1201頁,第6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2057頁,第1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4208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1775頁,第2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214頁,第22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344頁,第10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2853頁,第1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8458頁【補遺】第17265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1920頁,第2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725頁【崇文】第2897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1132頁 |
17 | 古字詁林 | 第七冊,第613頁,第2字 |
18 | 古字釋要 | 第806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