郤

ㄒㄧˋ

14画

7

wwkb

crnl

oojy

87627

9画

7

343425152

左右结构

基本区U+90E4

姓氏。古地名,在今中国山西省沁水下游一带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下 部首:邑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3046頁,第2

同文書局本: 第1272頁,第10

標點整理本: 第1258頁,第24

唐韻》:綺戟切;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乞逆切,𡘋𨻶說文》:晉大夫叔虎邑。

又,姓。正韻》:晉大夫郤獻子之後。與郄通。

又,仰也。儀禮・士昏禮》:贊啓會郤于敦南。【疏】郤,仰也,謂仰于地也。

又,與𨻶通。禮・曲禮》:諸侯相見於郤地曰會。【註】郤地,謂閒𨻶之地。

又,骨肉之交也。莊子・養生主》:批大郤,導大窽。

又,怨𨻶也。史記・項羽紀》:令將軍與臣有郤。〇【按】《正韻》从𧮫𧮫音其虐切,非山谷之谷。从𧮫、从阝爲隙,从𧮫、从卩爲却,形雖似而實不同「也」。

注解

〔郤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邑部

〔郤〕字拼音是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𧮫、⻏、;、谷、⻏

〔郤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邑,谷( què )声。本义是晋国大夫 叔虎的封地。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。

〔郤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xì] ⑴ 古地名,在今中国山西省沁水下游一带。⑵ 姓。⑶ 同“隙”。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郤的意思

ㄒㄧˋ

基本解释

古地名,在今中国山西省沁水下游一带。

姓。

同“隙”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形声。从邑,谷( què )声。本义:晋国大夫 叔虎的封地。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。

2.同本义。

Xi, a fief;

郤,晋大夫 叔虎邑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郤乡在 河内。 —— 《声类》

郤诜丹桂(亦作“郤桂”、“郤诜枝”。晋郤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,自视为“桂林之一枝,昆山之片王。后喻科举及第)

3.假借为“隙”。空隙;裂缝。

crack;

若白驹之过郤。 —— 《庄子》相见于郤地曰会。 —— 《礼记·曲礼》

郤穴(孔穴);郤地(两国交界之地。即国境线)

4.隔阂。

rift;

今者有小人之言,令将军与臣有郤。 ——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与红阳侯有郤。 —— 《汉书·孙宝传》。 师古曰:“郤,与隙同。”

5.小恙,不舒适。

ill;

玉体有所郤。 —— 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六下反切綺戟切頁碼208頁,第21

郤晉大夫叔虎邑也。从邑𧮫聲。

附注高翔麟字通:「與卻異,《說文・卪部》:卻字訓節欲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二反切丘逆反頁碼534頁,第6行,第2

郤晉大夫叔虎之邑也。從邑𧮫聲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六下反切綺㦸切古音第五部頁碼1154頁,第1許惟賢508頁,第5

郤晉大夫叔虎邑也。

段注叔虎之子曰郤芮。以邑爲氏。

从邑。𧮫聲。

段注綺㦸切。古音在五部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後郤作隙,有隙即有邻也。

亦借為隙字用,有郤即有隙也。

郤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411頁,第7字
2陳昌治本第528頁,第6字
3黃侃手批第408頁
4說文校箋第264頁,第20字
5說文考正第255頁,第20字
6說文今釋第916頁,第4字
7說文約注第1585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3413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1353頁,第3字
10說文標整第162頁,第15字
11標注說文第261頁,第15字
12說文注箋第2110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6618頁【補遺】第16984頁
14通訓定聲第1879頁,第3字
15說文義證第555頁【崇文】第2217頁
16說文句讀第844頁
17章授筆記第277頁,第2字
18古字詁林第六冊,第291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635頁,第8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