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戌集中 部首:音部
武英殿刻本: 第3340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396頁,第25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390頁,第14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於今切,音隂。《說文》:聲也。生於心,有節於外,謂之音。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聲,絲、竹、金、石、匏、土、革、木音也。从言,含一。《書・舜典》:八音克諧。《禮・樂記》:變成方謂之音。【疏】方謂文章,聲既變轉,和合次序,成就文章,謂之音 —— 音則今之歌曲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大師》:以六律爲之音。【疏】以大師吹律爲聲,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,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,謂之爲音。〈詩序〉:情發於聲,聲成文,謂之音。【疏】此言聲成文謂之音,則聲與音別。〈樂記〉註:雜比曰音,單出曰聲。〈記〉又曰:審聲以知音,審音以知樂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,以聲變乃成音,音和乃成樂,故別爲三名。對文則別,散則可以通。季扎見歌《秦》曰:此之謂夏聲。《公羊傳》曰十一而稅頌聲作㊟〔什一行而頌聲作〕 —— 聲卽音也;下云:治世之音 —— 音卽樂也。是聲與音、樂各得相通也。
义又,《易・中孚》:翰音登于天。《禮・曲禮》:雞曰翰音。
义又,姓。見《姓苑》。
音又,《正韻》:於禁切 —— 與䕃通。《左傳・文十七年》:鹿死不擇音。【杜預註】音,所茠䕃之處。古字借用。〇【按】註借用,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,且《釋文》作於鳴反,𡘋不作去聲讀。《正韻》非。
卷目:考證・戌集中 部首:音部
愛日堂藏本: 第812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77頁,第37字
《詩序》聲成文,謂之音。《疏》季扎見歌秦曰,此之謂夏聲。
謹照原文季扎改季札。
注解
〔音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中,康熙部首是音部。
〔音〕字拼音是yīn,上下结构。
〔音〕字造字法是指事。从言含一。甲骨文“言、音”互用,金文、小篆在“言中加一横,表示所发之音。本义是声音。
〔音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īn] ⑴ 声,亦特指有节奏的声⑵ 信息,消息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音的意思
音
yīnㄧㄣ基本解释
①声,亦特指有节奏的声。声~。~乐( yuè )。~律。~色。~量。~区。~韵。~像。~容(声音、容貌)。弦外之~。
②信息,消息。~信。佳~。~讯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指事。从言含一。甲骨文“言、音”互用,金文、小篆在“言中加一横,表示所发之音。本义:声音。
2.同本义。
sound; voice;
音,声也。生于心,有节于外。谓之音。 —— 《说文》八音。一说笙、祝、鼓、箫、琴、埙、钟、磬也。 —— 《白虎通·礼乐》凡音之起,由人心生也。声成文,谓之音。 —— 《礼记·乐记》夫音,乐之舆也。 —— 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一年》鸡狗之音相闻。 —— 《庄子》北音清越。 —— 宋·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鸟兽音迹。 —— 清· 姚鼐《登泰山记》
音颡(喉咙);音强(指声音的强弱。也叫响度或音势。音的强弱,因发音体振动时之振幅大小而异,振幅大者则音强,振幅小者则音弱);音制(音调高下疾徐的节奏);音频(人类耳朵能产生反应的声音频率范围)
3.音乐。
music tone;
莫不中音。 —— 《庄子·养生主》赵王好音。 —— 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音律;音调。
4.泛指语言、消息、讯息等 。
news; message; information;
佳音;音讯(言信,消息)
5.字的音读。
pronunciation;
乡音无改。 —— 唐· 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盖音谬也。 —— 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音韵(指“汉”字字音中的声、韵、调)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於今切頁碼第77頁,第15字續丁孫
音
聲也。生於心,有節於外,謂之音。宮商角徵羽,聲;絲竹金石匏土革木,音也。从言含一。凡音之屬皆从音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金文『音』是『言』的分化字,字从言,於『口』形中加一短橫作分化符號,也因『言』字以為聲,因此在古文字中『音』和『言』往往可以互用。『音』从『言』分化,因此它的本義應該是美化的人聲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郁吟反頁碼第217頁,第2行,第1字述
聲也。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;宫商角徴羽聲也;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。從言,含一。凡音之屬,皆從音。
鍇注臣鍇曰:「通論詳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於今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406頁,第4字許惟賢第183頁,第8字
聲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。
段注十一字一句。各本聲下衍也字。《樂記》曰:聲成文謂之音。
宫商角徵羽,聲也。
段注宋本無也。
絲竹金石匏土革木,音也。从言含一。
段注有節之意也。於今切。七部。
凡音之屬皆从音。
白话解释
音,人声。生于内心的相象,在外形成节奏旋律,称之为“音”。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,表示的是五个声调;丝、竹、金、石、匏、土、革、木等不同质地乐器发出的,叫作“音”。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像“言”中含“一”。所有与音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音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自金文至楷書,除戰國文字第二例以直豎代替一橫外,餘都一致。言,此作言語解;一,是個不成文的虛象。在言字的「口」中加一橫,是表示有節奏的聲音,和「言」的意思有所不同。言之形構為形聲,屬合體的字。因此,當言加虛象而成「音」,又和言沒聲音關係,所以在六書中屬於會意附加虛象。
音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155頁,第1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222頁,第1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175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108頁,第1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99頁,第17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358頁,第1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621頁,第2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1443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529頁,第2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64頁,第2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108頁,第2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799頁,第2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3180頁【補遺】第16462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356頁,第2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222頁【崇文】第885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307頁 |
17 | 說文新證 | 第164頁,第2字 |
18 | 古字詁林 | 第三冊,第137頁,第1字 |
19 | 古字釋要 | 第277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