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辰集下 部首:毛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423頁,第20字
同文書局本: 第595頁,第46字
標點整理本: 第545頁,第39字
音《唐韻》:里之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陵之切,𡘋音釐。《說文》:氂牛尾也。《周禮・春官・樂師》有旄舞〔註〕:旄舞者,氂牛之尾。【疏】《山海經》:潘侯之山有獸如牛,而四節生毛,名曰旄牛。又,《山海經》:荆山,其中多氂牛。【註】旄,牛屬也,黑色,出西南徼外。杜甫詩:天馬跂足隨氂牛。
义又,馬尾亦曰氂。《淮南子・說山訓》:馬氂截玉。【註】氂,馬尾也。
义又,毛之强曲者。《前漢・王莽傳》:以氂裝衣。【註】師古曰:毛之强曲者曰氂,以裝楮衣中,令其張起也。又,《前漢・五行志》:天漢三年八月,天雨白氂。
义又,《小爾雅》:雜毛曰氂。
义又,長毛也。《後漢・岑彭傳》:岑熙遷魏郡太守,輿人歌之曰:狗吠不驚,足下生氂。【註】氂,長毛也。犬無追吠,故足下生氂。
义又,罽也。《爾雅・釋言》:氂,罽也。【郭註】毛氂,所以爲罽。【郉疏】織毛爲之,若今之毛氍毹,以衣馬之帶鞅也。
义又,凡言物之細者爲氂。《列子・殷湯篇》:以氂懸蝨於牖。曹植〈九華扇賦〉:篾氂解而縷分。
义又,與釐通。《史記・蘇秦傳》:毫氂不伐,將用斧柯。《前漢・律歷志》:不失豪氂。【註】孟康曰:十豪爲氂。
音又,《廣韻》:莫袍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謨袍切,𡘋音毛 —— 義同。亦作斄、髦、犛。
音又,《集韻》:郎才切,音來 —— 義同。〇【按】《周禮・春官》〔註〕:氂,音毛,劉音來,沈音貍,或音茅 —— 或作犛,或作斄。考《莊子・逍遙遊》:斄牛,其大若垂天之雲。【註】郭呂之反,徐、李音來,又音離 —— 司馬云旄牛。據此知諸家音切雖異,而義𡘋通。
注解
〔氂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下,康熙部首是毛部。
〔氂〕字拼音是máo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𠩺、毛。
〔氂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máo] ⑴ 犛牛尾。⑵ 泛指獸尾。⑶ 同“犛”。見“犛牛”。⑷ 長毛。⑸ 硬而捲曲的毛。同“斄”。
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𣯛的意思
基本释义
𣯛
◎同“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