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中 部首:耳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310頁,第17字
同文書局本: 第967頁,第4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33頁,第26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正韻》:慈庾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在庾切,𡘋徐上聲。《說文》:會也。《易・乾卦》:君子學以聚之。《禮・檀弓》:聚國族於斯。《前漢・高帝紀》:五星聚于東井。《管子・君臣篇》:是以明君順人心、安情性,而發於衆心之所聚。【註】聚謂所同歸湊也。
义又,《玉篇》:斂也。《禮・樂記》: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,則思畜聚之臣。《周禮・地官・稍人》:凡其余聚以待頒賜。【疏】聚是縣四百里、都五百里中畜聚之物。
义又,居也、邑落也。《史記・五帝紀》:一年而所居成聚。【註】聚謂村落也。又,〈秦本紀〉:幷諸小鄕聚,集爲大縣。【註】萬二千五百家爲鄕聚。《前漢・平帝紀》:鄕曰庠,聚曰序。【註】張晏曰:聚,邑落名也。師古曰:聚,小于鄕。
义又,積也。《禮・月令》:孟冬之月,命司徒循行積聚,無有不斂。
义又,《管子・正篇》:會民所聚曰道。【註】聚謂衆所宜。
义又,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・弓人》:六材既聚,巧者和之。【註】聚,具也。
义又,《左傳・莊二十五年》:城聚。【註】晉邑。
音又,《唐韻》:才句切;《集韻》:從遇切;《正韻》:族遇切,𡘋音𡒍 —— 義同。
音又,音娵。《史記・歷書》㊟〔即《史記・曆書》〕:月名畢聚,日得甲子。《索隱》讀。
义又,與驟同。《周禮・天官・獸醫》〔註〕:趨聚之節。【釋文】聚,本一作驟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組救切,音僦。班固〈西都賦〉:毛羣肉闐,飛羽上覆㊟〔「肉闐」之「肉」應作「內」。班固〈西都賦〉作「毛羣內闐」〕;接翼側足,集禁林而屯聚。
卷目:考證・未集中 部首:耳部
愛日堂藏本: 第555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64頁,第31字
《禮・月令》孟冬之月,命司徒循行積聚。
謹照原文司徒改有司。
《班固・西都賦》毛羣肉闐,飛羽上覆。
謹照原文肉闐改内闐。
注解
〔聚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耳部。
〔聚〕字拼音是jù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取、𫡑。
〔聚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小篆,下面是三个人,表示人多;上面的“取”,作声符。本义是村落。
〔聚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ù] ⑴ 会合,集合
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𦕦的意思
基本释义
𦕦
◎俗“聚”。《可洪音義》:“ 雨~:音聚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才句切頁碼第268頁,第7字續丁孫
聚
異體𦕦
會也。从㐺取聲。邑落云聚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五反切寂煦反頁碼第688頁,第4行,第2字述
會也。從乑取聲。一曰:邑落曰聚。
鍇注臣鍇按:漢地理有鄉有聚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才句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546頁,第3字許惟賢第678頁,第3字
會也。
段注《公羊傳》曰:會猶冣也。注云:冣,聚也。按《冖部》曰:冣,積也。積以物言。聚以人言。其義通也。古亦叚埾爲聚。
从㐺。取聲。
段注才句切。古音在四部。
一曰邑落曰聚。
段注《平帝紀》。立學官。《郡國》曰學。縣道邑侯曰校。鄉曰庠。聚曰序。張晏曰:聚,邑落名也。韋昭曰:小鄉曰聚。按邑落,謂邑中村落。
白话解释
聚,人口会集。字形采用“”作边旁,采用“取”作声旁。人口会集的乡邑、村落叫“聚”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從、取聲。從,指眾人站在一起;取聲,聲兼義,表示聚集。凡從「取」聲的字如聚、冣、諏、陬等字都有聚集之意。篆文、隸書、楷書皆承戰國文字字形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聚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529頁,第4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677頁,第3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515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345頁,第3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326頁,第1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1178頁,第3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2009頁,第1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4136頁,第2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1741頁,第1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210頁,第4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337頁,第4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2787頁,第1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8294頁【補遺】第17244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1456頁,第2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712頁【崇文】第2845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1105頁 |
17 | 古字詁林 | 第七冊,第519頁,第1字 |
18 | 古字釋要 | 第792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