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画

4

tfpd

yhg

wmb

7画

4

3121454

左下包围结构

扩展BU+28473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下 部首:辵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3003頁,第13

同文書局本: 第1253頁,第32

標點整理本: 第1237頁,第22

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:于放切;《韻會》:于况切,𡘋音旺。說文》:往也。左傳・襄二十八年》:君使子展迋勞于東門之外。

又,《集韻》:欺也。詩・鄭風》:人實迋女。左傳・定十年》:是迋吾兄也。

又,恐懼也。左傳・昭三十一年》:子無我迋。司馬相如〈長門賦〉:魂迋迋若有亡。
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:俱往切;《韻會》:求往切,𡘋音俇。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𡘋古况切,音誑。又,《集韻》:曲王切;《正韻》:去王切,𡘋音匡。又,《集韻》:渠王切,音狂 —— 義𡘋同。

注解

〔迋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辵部

〔迋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wàng、kuāng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辶、王

〔迋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wàng] ⑴ 往,前往:“君使子展~劳于东门之外。” [kuāng] ⑴ 古通“诓”,欺骗:“无信人之言,人实~女。”⑵ 古通“恇”,恐吓:“子无我~,不幸而后亡。”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𨑳的意思

基本释义

𨑳

1

同“迋”。

𨑳

2

“霆”、“庭”、“廷” 和“蜓” 的二简字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二下反切特丁切頁碼57頁,第18

異體𨑳

廷朝中也。从廴𡈼聲。

附注段玉裁注:「朝中者,中於朝也。古外朝、治朝、燕朝,皆不屋,在廷,故雨霑服失容則廢。」林義光《文源》:「廷與庭古多通用……象庭隅之形,𡈼聲。」
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廷,『庭』的初文,門與宮室之間的區域;朝中為其引申義。吳大澂、林義光、高鴻縉等指出,金文『廷』字从人、从土,𠃊象庭隅或階前苗地;所从『彡』形,林義光以為象灑掃形,高鴻縉以為『㐱』聲。旭昇案:『𠃊』表示一個隱藏的區域,字从人立於一個區域,『人』形後來聲化為『𡈼(挺)』聲,『彡』可能象灑掃形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四反切由丁反頁碼166頁,第4行,第1

廷朝中也。從廴𡈼聲。

鍇注臣鍇曰:「朝中其道長逺也,故從廴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二下反切特丁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308頁,第1許惟賢138頁,第5

廷朝中也。

段注朝中者,中於朝也。古外朝,治朝,燕朝,皆不屋。在廷。故雨霑服失容則廢。

从廴。𡈼聲。

段注特丁切。十一部。《甘祿字書》、《佩觿》音定。《廣韵》同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庭院之庭,當作廷(天井);庭訓宮中(圍牆)。天井之合音即廷字。

庭訓宮中,係有屋之處,故中廷、廷園、廷院、大廷、朝廷皆作廷。

庭訓宮中,係有屋之處,故中庭、庭園字當作廷。

白话解释

廷,朝廷。字形采用“廴”作边旁,采用“壬”作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金文字形或作「」,人立土上,表示庭院區域,像灑掃形。三者相合正像人立庭中灑掃的樣子。人立土上為「?」,於此又作為示義的聲符。金文又或作「」,省。戰國楚系文字人變作「」,秦系文字則人立土上作「」,區域之形變作「」,成為從廴、?聲之形,為篆文、隸書及楷書字形之所本。廴為「行」之省形,義為道路,作為形符,表示義與行走有關;?為挺立,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,表示音讀。隸書之「廴」作「」、「?」作「」,當是隸變所致。在六書中,金文、戰國楚系文字字形屬於形符不成文的形聲字,秦系文字、篆文至楷書字形則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
廷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111頁,第6字
2陳昌治本第165頁,第2字
3黃侃手批第136頁
4說文校箋第78頁,第8字
5說文考正第73頁,第7字
6說文今釋第255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441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1101頁,第2字
9說文集注第385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45頁,第21字
11標注說文第79頁,第4字
12說文注箋第596頁,第3字
13說文詁林第2638頁【補遺】第16383頁
14通訓定聲第3481頁,第3字
15說文義證第167頁【崇文】第665頁
16說文句讀第225頁
17說文新證第134頁,第1字
18章授筆記第90頁,第6字
19古字詁林第二冊,第527頁,第1字
20古字釋要第215頁,第3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