癸

guǐ ㄍㄨㄟˇ

9画

4

wgdu

nomk

xsag

12804

9画

4

543341134

上下结构

基本区U+7678

指天干的第十位,用于作顺序第十的代称。天干的第十位。现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十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中 部首:癶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875頁,第12

同文書局本: 第783頁,第32

標點整理本: 第740頁,第2

唐韻》:居誄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頸誄切;《正韻》:古委切,𡘋規上聲 —— 十幹之末。說文》:冬時水土平,可揆度也。正韻》:癸者,歸也。於時爲冬,方在北,五行屬水,五運屬火。史記・律書》:癸之爲言揆也。言萬物可揆度也。前漢・律歷志》:陳揆于癸。

又,歲月日名。爾雅・釋天》:太歲在癸曰昭陽。月在癸曰極。禮・月令》:孟冬之月,其日壬癸。【註】日之行,東北從黑道,閉藏萬物,月爲之佐,時萬物懷任于下,揆然萌芽,又因以爲日名焉。

又,呼庚癸,軍中隱語也。左傳・哀十三年》:吳申叔儀乞糧于公孫有山氏,對曰: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,則諾。【註】庚,西方主穀。癸,北方主水。【疏】軍中不得出糧與人,故作隱語爲私期也。

又,天癸,天乙所生之癸水。黃帝・素問》:女子二七,而天癸至。方書:男之精,女之血,先天得之以成形,後天得之以有生,故曰天癸。

又,姓。姓苑》:出齊癸公,後宋癸仲知嚴州軍。

說文》本作󵠠,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。癸承壬,象人足。六書正譌》:交錯二木,度地以取平也 —— 義同「準」。篆从二木,象形。因聲借爲壬癸字。隸別作癸,揆、楑𡘋通。

注解

〔癸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中,康熙部首是癶部

〔癸〕字拼音是guǐ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癶、天

〔癸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guǐ] ⑴ 〔~水〕指月经。⑵ 天干的第十位,用于作顺序第十的代称。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癸的意思

guǐㄍㄨㄟˇ

基本解释

〔~水〕指月经。

天干的第十位,用于作顺序第十的代称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二戣( kuí ),古代兵器。交叉之形,盖即“戣”之古文。
① 本义:古代兵器。戟属。
② 天干的第十位),用作顺序的第十。

the last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;

动词

估量 estimate癸之言揆也,言万物可揆度,故曰癸。——《史记》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居誄切頁碼489頁,第1

癸冬時,水土平,可揆度也。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。癸承壬,象人足。凡癸之屬皆从𤼩

𤼩

異體

𤼩籒文从癶从矢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八反切見水反頁碼1139頁,第4行,第1

𤼩冬時水土平可揆度。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形也。癸承壬,象人足也。凡癸之屬,皆從癸。

鍇注臣鍇曰:「冬,萬物成焉,羣動息焉,故可爲度。故冬至律黃鍾,初九度,量所起于黃鍾。秋收潦而水清,冬土反其宅,水歸其壑也。足最在下,故取象也。《律厤志》曰:『陳揆于癸。』」

反切………頁碼1139頁,第7行,第1

籒文癸從𣥠矢聲。

鍇注臣鍇曰:「𣥠,足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居誄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967頁,第1許惟賢1288頁,第7

𤼩冬時水土平。可揆度也。

段注揆癸曡䪨。《律書》曰:癸之爲言揆也。言萬物可揆度。《律曆志》曰:陳揆於癸。

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。

段注居誄切。十五部。

癸承壬。象人足。

段注冡《大一經》。

凡癸之屬皆从癸。

籒文。从𣥠。从矢。

段注癸像人足。故从𣥠。矢聲。癸本古文。小篆因之不改。故先篆後籒。而《艸部》葵作𦮙。《手部》作揆。知古形聲兼取二形也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古人量地以弓,或以步;以步故从癶,从弓亦可以矢,故从矢。

白话解释

癸,代表冬令,这时水土平整,可以度量。“癸”的篆文字形,像水从四面流入耕地中央的样子。在天干顺序中,“癸”跟在“壬”后面,像人的脚。所有与癸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癸”作边旁。,这是籀文写法的“癸”字,采用“癶、矢”会义。

癸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969頁,第1字
2陳昌治本第1246頁,第1字
3黃侃手批第927頁
4說文校箋第651頁,第4字
5說文考正第582頁,第5字
6說文今釋第2162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3596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7222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3079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387頁,第11字
11標注說文第625頁,第3字
12說文注箋第5147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14160頁【補遺】第18133頁【補編】第14900頁
14通訓定聲第2422頁,第2字
15說文義證第1292頁【崇文】第5165頁
16說文句讀第2130頁
17說文新證第969頁,第1字
18章授筆記第610頁,第3字
19古字詁林第十冊,第1055頁,第1字
20古字釋要第1351頁,第1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