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刀部
武英殿刻本: 第316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36頁,第12字
標點整理本: 第64頁,第6字
音《集韻》:北角切,邦入聲 —— 裂也。本作剝。《說文》:剝,重文作𠚩。
义《集韻》亦作𠛧,或作𠚬。
注解
〔𠚩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刀部。
〔𠚩〕字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卜、刂。
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𠚩的意思
基本释义
𠚩
◎同“剥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北角切頁碼第135頁,第29字續丁孫
剝
異體剥
裂也。从刀从录。录,刻割也。录亦聲。
𠚬
異體𠚩
剥或从卜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八反切逼朔反頁碼第350頁,第5行,第1字述
裂也。從刀彔聲。一曰彔,刻割也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350頁,第5行,第2字述
剝或從卜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北角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719頁,第1字許惟賢第320頁,第2字
裂也。
段注《衣部》曰:裂,繒餘也。謂𣧻破也。《夏小正》。二月剝鱓。以爲𡔷也。八月剝瓜。畜瓜之時也。剝棗。剝也者,取也。栗零。零也者,降也。零而後取之。故不言剝也。按剝鱓者,謂殘其皮。剝瓜棗者,謂殘其實。其用一也。《皮部》曰:剝取獸革。與剝鱓合。孔子《易傳》曰:致飾。然後通則盡矣。故受之以剝。剝者,剝也。物不可以終盡。剝竆上反下。故受之以復也。按此是剝訓盡。裂則將盡矣。《豳風》假剝爲攴。八月剝棗。毛曰:剝,擊也。音義云:普⺊反。故知剝同攴也。《小正》傳云取。《毛傳》云擊。此後人訓詁必密於前人也。
从刀彔。彔,刻也。
段注說從彔之意。彔下云:刻木彔彔也。破裂之意。
彔亦聲。
段注北角切。三部。
一曰剝,割也。
段注此別一義。與上義相通。按此篆解說,合二徐本及尚書泰誓《正義》宋刻本參定。
剝或从⺊。
段注⺊聲也。
白话解释
剥,割裂皮肤的极刑。字形采用“刀、录”会义。录,表示刻、割。“录”也是声旁这。,这是“剥”的篆文异体字,采用“卜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《說文‧刀部》:「剝,裂(割裂)也。从刀、从录。录,刻割也。录亦聲。」甲骨文剝作「」、「」二形。,從刀、彔聲,與篆文構形相同。彔表示音讀,兼表用刀割裂之義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《說文》另收從卜之異體「?」,與甲骨文「」形相同,從刀、卜聲。卜,模擬龜卜灼龜剝裂的聲音,表示音讀,兼表兆璺兆裂之義。《說文‧卜部》:「卜,灼剝(灸而裂之)龜也。」聲符卜、彔、剝古音相近,可相互替換。剝,本義是割裂,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戰國文字、篆文、隸書及楷書並以「剝」為正字,以「?」、「剥」為異體。臺灣標準字作「剝」,規範字作「剥」,聲符「彔」筆形小異。
剝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269頁,第12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361頁,第3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279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179頁,第19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169頁,第17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607頁,第3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1067頁,第1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2482頁,第2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887頁,第1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108頁,第10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176頁,第13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1387頁,第2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4658頁【補遺】第16694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1476頁,第2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362頁【崇文】第1445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533頁 |
17 | 章授筆記 | 第186頁,第6字 |
18 | 古字詁林 | 第四冊,第561頁,第2字 |
19 | 古字釋要 | 第445頁,第7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