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下 部首:至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395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001頁,第1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70頁,第4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脂利切;《正韻》:支義切,𡘋音摯。《說文》:飛鳥从高下至地也,从一,一猶地也,象形,不上去而至下來也。《玉篇》:來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如川之方至,以莫不增。《禮・樂記》:物至知知,然後好惡形焉。【註】至,來也。
义又,《玉篇》:達也,由此達彼也。《書・無逸》:自朝至于日中昃。《詩・小雅》:我征徂西,至于艽野。
义又,極也。《易・坤卦》:至哉坤元。【註】至謂至極也。又,〈繫辭〉:易其至矣乎。《莊子・逍遙遊》:故曰至人無己。【註】至極之人。
义又,善也。《禮・坊記》: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。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》:弓人覆之而角至。【註】至,猶善也。
义又,大也。
义又,《易・復卦》:先王以至日閉關,商旅不行,后不省方。【註】冬至,隂之復也;夏至,陽之復也。《正字通》:夏至曰日長至,是日晝漏刻五十九,夜四十一,先此漏刻尚五十八,日之長于是而極,故曰日長至 —— 至取極至之義。《呂覽・十二紀》:仲夏月,日長至是也。冬至亦曰日長至,是日晝漏刻四十一,夜五十九,過此晝漏卽四十二刻。日之長,於是而始,故亦曰日長至。至取來至之義。《禮・郊特牲》曰:郊之祭,迎長日之至是也。然《呂覽》於仲冬則又曰日短至,黃震曰:世俗多誤冬至爲長至,不知乃短至也。據此說,短至宜爲冬至,亦謂之日長至者,陽之始長也,扶陽抑隂之義也。
义又,至掌,蟲名。《爾雅・釋蟲》:蛭蝚至掌。《亢倉子・臣道篇》:至人忘情。
音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徒結切,音咥 —— 單至,輕發貌。《列子・力命篇》:墨杘單至。
音★又,《韻補》叶職日切,音窒。《詩・豳風》:鸛鳴于垤,婦歎于室;灑埽穹窒,我征聿至。
音又,叶章移切,音支。梁武帝〈擬古〉詩「日期久不歸,鄕國曠音輝;音輝空結遲,半寢覺如至」,叶上期絲。
注解
〔至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下,康熙部首是至部。
〔至〕字拼音是zhì,上下结构。
〔至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从一,一犹地,指事,不去而下来。古文从土,上亦象飞下之形。尾上首下。本义是到来,到达。
〔至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ì] ⑴ 到⑵ 极、最
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𡉰的意思
基本释义
𡉰
◎同“至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脂利切頁碼第394頁,第3字續丁孫
至
鳥飛从高下至地也。从一,一猶地也。象形。不,上去;而至,下來也。凡至之屬皆从至。
𡉰
異體𡊏、𡉸
古文至。
附注按:羅振玉《雪堂金石文字跋尾》認為,像矢遠來降至地之形,不像鳥形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从矢,一(或𠃊)以示鵠的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戰媚反頁碼第949頁,第2行,第1字述
鳥飛,從高下至地也。從一,一猶地也。象形。不上去而至下來也。凡至之屬,皆從至。
鍇注臣鍇按:《禮》曰「玄鳥至」是也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949頁,第4行,第1字述
古文至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脂利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2336頁,第1字許惟賢第1016頁,第2字
鳥飛從高下至地也。
段注凡云來至者,皆於此義引申叚借。引申之爲𢡆至,爲極至。許云到,至也。臻,至也。徦,至也。此本義之引申也。又云親,至也。寴,至也。此餘義之引申也。
从一。一猶地也。
段注一在下,故云。
象形。
段注謂至也。不,象上升之鳥,首鄉上。至,象下集之鳥,首鄉下。脂利切。古音讀如質。在十二部。
不上去而至下。
段注句。
來也。
段注瑞麥之來,爲行來之來。
凡至之屬皆从至。
古文至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「下至地」引申為至,又引申為親至,「不上去而[至]下,來也。段句讀誤。不上去而至下來也。
白话解释
至,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。字形用“一”作边旁,“一”好像地面。字形像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。“不”,是鸟飞向高处;而“至”,则是鸟从高处飞下来。所有与至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至”作边旁。,这是古文写法的“至”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之,像箭從上墜落到地之形,是矢之顛倒,無損其音、義,有獨立的形、音、義,屬象形;一,和記數的「一」字無關,在此只是像地而已,沒獨立的形、音、義,只是一個實象符號而已。因此,當二者相合成,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。金文二例,第一例承自甲文之形,顯而易見;第二例由一橫變成土,而土有獨立的形、音、義,因此應屬異文會意。戰國文字第一例和篆文,應都承自甲文之形,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。其二、三例少了箭頭,似墜入地裡,且以二橫像地,則仍屬合體象形。字經隸書,形變作、,仍像箭墜於地,而則形訛太多,不易明其底蘊。楷書沿之隸書第三例,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。以上諸形,除金文第二例以外,在六書中都屬於合體象形。
至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777頁,第2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991頁,第1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747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515頁,第1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465頁,第6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1709頁,第2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2891頁,第2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5781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2485頁,第1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308頁,第6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59頁,第2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4112頁,第1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11537頁【補遺】第17757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2444頁,第3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1023頁【崇文】第4089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1676頁 |
17 | 說文新證 | 第829頁,第1字 |
18 | 章授筆記 | 第482頁,第2字 |
19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473頁,第2字 |
20 | 古字釋要 | 第1085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