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上 部首:言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755頁,第10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152頁,第9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127頁,第5字
义《字彙補》同「𧥥」。
义又,人名。與𧥿、孟𧥿。見《宋史・宗室表》。
注解
〔𧥿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𧥿〕字拼音是xù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水、言。
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𧥿的意思
基本释义
𧥿
◎同“训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許運切頁碼第69頁,第22字續丁孫
訓
異體𧥥、𧥿
說敎也。从言巛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吁問反頁碼第195頁,第5行,第1字述
說教也。從言川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訓者順其意以訓之也,故太宗皇帝敎誡諸王,見其立於木,則謂之曰『汝知之乎?此木雖曲,從繩則正』是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許運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361頁,第2字許惟賢第162頁,第4字
說敎也。
段注說敎者,說釋而教之。必順其理。引伸之凡順皆曰訓。如五品不訓,聞六律五聲八音七始訓以岀內五言是也。
从言。川聲。
段注許運切。十三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說教。引申為教訓,為訓詁。《史記》「言不雅馴」,馴乃訓之假字,言「言不典則」也。
《史記》「言不雅馴」,馴乃訓之借。雅訓者,典則也;言不雅訓者,言不典則也。訓引申為教訓,為訓詁,又與順同誼。
《史記》「言不雅馴」,馴即訓之假。雅訓者,典則也。又與順殆同義。
白话解释
训,说教。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采用“川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金文從言、聲;或從心、川聲。戰國文字從言、川聲;篆文、隸書、楷書同從言、川聲。以上各種寫法,都同樣從「川」聲(「」也是從竟、川聲)。「訓」的本義是說教、教誨,這必需以言語進行,因此從「言」為義符;從「川」聲則有兼義的功能,「川」的本義是「貫川通流水」,其實就是暢通的大河,引申有「循著一定的規則行進」的意義,「說教、教誨」必需合道理、合道德,因此從「川」聲有兼義的功能。各形在六書中都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訓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138頁,第4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195頁,第10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158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93頁,第16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89頁,第2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307頁,第3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530頁,第2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1263頁,第2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459頁,第5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56頁,第20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94頁,第1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704頁,第2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2915頁【補遺】第16427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3236頁,第2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192頁【崇文】第765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268頁 |
17 | 章授筆記 | 第103頁,第5字 |
18 | 古字詁林 | 第二冊,第733頁,第1字 |
19 | 古字釋要 | 第251頁,第8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