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上 部首:一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61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77頁,第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3頁,第1字
义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同「與」。《說文》:賜予也,一勺爲与。《六書正譌》:寡則均,故从一。
注解
〔与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上,康熙部首是一部。
〔与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yǔ、yù、yú,独体字。
〔与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小篆字形,“一、勺”合起来,表示赐予别人东西。“與”,从与,从舁( yú ),共同抬起,与,给予。合起来表偕同、朋友。本义是赐予,施予,给予。
〔与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ǔ] ⑴ 给⑵ 交往,友好⑶ 赞助,赞许⑷ 〈书〉等待⑸ 〈连〉和⑹ 〈介〉跟;向㈡ [yù] ⑴ 参加㈢ [yú] ⑴ 同“欤”。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与的意思
与與
1yǔㄩˇ基本解释
①给。赠~。~人方便。
②交往,友好。相~。~国(相互交好的国家)。
③赞助,赞许。~人为善。
④〈书〉等待。时不我~。
⑤〈连〉和。我~你。山~水。
⑥〈介〉跟;向。~虎谋皮。生死~共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会意。小篆字形,“一、勺”合起来,表示赐予别人东西。“與”,从与,从舁( yú ),共同抬起,与,给予。合起来表偕同、朋友。本义:赐予,施予,给予。
2.同本义。
give grant; offer;
与,赐也,通作“与”。 —— 《正字通》我持白璧一双,欲献项王,玉斗一双,欲与 亚父。 ——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则与斗卮酒。取与者,义之表也。 —— 汉· 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与衣裳,吏护还之乡。 —— 唐· 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有张氏藏书甚富。往借,不与,归而形诸梦。 —— 清· 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赠与(赠给);交与(交给);与人方便;与受同科(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);与虎添翼(给老虎添上了翅膀。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,使其更强)
3.交往;交好。
get along with; be friendly with;
孰能相与无相与。 —— 《庄子·大宗师》。释文:“犹亲也。”生与来日。 —— 《礼记·曲礼》。按,犹交也。
相与(彼此往来;相互)
4.奖赏。
reward;
上以功劳与,则民战;上以《诗》《书》与,则民学问。 —— 《商君书》
与奖;与津贴
5.帮助;援助。
help;
君不与胜者,而与不胜者。 —— 《战国策·齐策》。注:“犹助也。”匈奴壤界兽圈,孤弱无与,此困亡之时也。 —— 汉· 桓宽《盐铁论》
与助(赞助);与点(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。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)
6.随从;随着。
follow;
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。 —— 《国语》
与世推移(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);与世沉浮(随波逐流);与时偕行(变通逐时)
7.合乎 。
conform with;
与人(合乎民意者得人心);与地(凡合乎地道者,则得地利);与天(凡合乎天道者,则得天助)
8.等候,等待。
wait;
日月逝矣,岁不我与? —— 《论语·阳货》
岁不我与
9.允许。
permit;
子曰:“与其进也,不与其退也。” —— 《论语》
与告(准假)
10.交付,偿还。
pay;
岁余不入,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,客奉将不给。 —— 《史记》
与利息
11.亲近。
be friend with;
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。 —— 《管子》
名词
1.党与;朋党。
clique;
与,党与也。从舁从与。与声。 —— 《说文》敌多则力分,与众则兵彊。 —— 《史记》群臣连与成朋。 —— 《汉书》
2.盟国,友邦。
allied country;
王夺之人,霸夺之与,疆夺之地。 —— 《荀子》
与国(盟国;友邦)
3.类;同类。
kind;
夫礼之立成者为饫,昭明光节而已,少曲与焉。 —— 《国语》
介词
1.跟;和;及。
with; to;
与臣而将四矣。 —— 《战国策·魏策》孰与君少长。 ——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与城为殉。 —— 清· 侯方域《壮悔堂文集》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。 —— 孙文《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·序》
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
2.为,替 。
for;
与我想想
3.离开 。
from;
与世隔绝;与众不同
4.对于;于。
to;
君之始入京也,与言皇上无权…君不之信。 —— 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连词
◎和;同 。
and;
父亲与母亲;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;成与不成,在此一举。
助词
1.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。吗。
求之与?抑与之与? —— 《论语·学而》然则师愈与? —— 《论语·先进》岂非士之愿与? —— 《史记·蔡泽传》而君逆寡人者,轻寡人与。 —— 《战国策·魏策》
2.另见 yú;yù。
与與
2yùㄩˋ基本解释
◎参加。参~。~会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参与。
take part in;
昔者仲尼与于蜡宾。 —— 《礼运·大同》怀嬴与焉。 —— 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蹇叔之子与师。(与师,参军作战。) —— 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2.另见 yú;yǔ。
与與
3yúㄩˊ基本解释
◎同“欤”。
详细解释
1.與 yú。
2.同“欤” [same as “欤”]。
求之与?抑与之与? —— 《论语》
3.另见 yǔ;yù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余呂切頁碼第471頁,第3字續丁孫
与
賜予也。一勺爲与。此与與同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『與』的簡體字。『與』从舁,牙聲,其後『牙』聲形體稍變(加繁飾『一』),乃獨立為字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七反切尹汝反頁碼第1101頁,第4行,第1字述
賜予也。一勺爲與。此即與同。
鍇注臣鍇曰:不患少,而患不均。故從一勺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四上反切余呂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858頁,第2字許惟賢第1243頁,第1字
賜予也。
段注賜,予也。予,推予歬人也。
一勺爲与。
段注下从勺。一者,推而予之。余呂切。五部。
此與予同意。
段注大徐作此与與同。小徐作此卽與同。惟小徐袪妄內作與予皆同。近是。今正。以一推勺,猶以亅推予也。故曰同意。與,攩與也。从舁。義取共舉。不同与也。今俗以與代与。與行而与廢矣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賜与。黨與。
与,賜予也。黨與。
字形解说
金文字形從舁、牙聲。從舁,舁字「從?廾」,像四手共舉;牙聲,聲兼義,像兩人用手鉤牙之形,表示給予。戰國文字「從舁、牙聲」,承金文字形而來。篆文形變為從舁、与聲。与聲,聲兼義,与為與字省舁,字形由牙字變體而來。《說文》古文從廾、与聲。隸書、楷書承篆文字形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与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935頁,第2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1204頁,第6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894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627頁,第16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560頁,第10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2085頁,第2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3477頁,第2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6972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2977頁,第1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374頁,第2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604頁,第11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4983頁,第1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13693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1692頁,第4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1244頁【崇文】第4973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2060頁 |
17 | 說文新證 | 第928頁,第3字 |
18 | 章授筆記 | 第587頁,第6字 |
19 | 古字詁林 | 第十冊,第617頁,第1字 |
20 | 古字釋要 | 第1293頁,第6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