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刀部
武英殿刻本: 第315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36頁,第4字
標點整理本: 第63頁,第31字
音《唐韻》:府文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方文切,𡘋音餴。《說文》:別也,从八、刀,刀以分別物也。《易・繫辭》:物以羣分。
义又,《增韻》:裂也、判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賦也、施也。《增韻》:與也。
义又,《玉篇》:隔也。
义又,《前漢・律歷志》:一黍之廣爲一分,分者,自三微而成著,可分別也。
义又,半也。《公羊傳・莊二年》:師喪分焉。《荀子・仲尼篇》:以齊之分,奉之而不足。
义又,徧也。《左傳・哀元年》:熟食者分,而後敢食。
义又,與紛通。《荀子・儒效篇》:分分乎其有終始也。《淮南子・繆稱訓》:禍之生也分分。【註】猶紛紛。
义又,《周禮・天官》:以待國之匪頒。【註】匪讀爲分。
音又,《唐韻》:扶問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符問切,𡘋汾去聲 —— 名分也。《禮・禮運》:禮達而分定。
义又,均也、分劑也。《禮・曲禮》:分毋求多。
义又,分,位也。漢諸葛亮〈出師表〉:此臣所以報先帝,而忠陛下之職分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:方問切,紛去聲 —— 均也。《左傳・僖元年》:救患分災㊟〔「救患分災」,原文作「夏,邢遷于夷儀,諸侯城之,救患也。凡侯伯,救患、分災、討罪,禮也。」〕。
音又,《正韻》:府吻切,音粉。《爾雅・釋器》:律謂之分。【註】分音粉,律管可以分氣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膚容切,音丰。曹植〈七啟〉:太極之初,渾沌未分,萬物紛錯,與道俱隆。
音又,叶膚眠切,音近徧。班固〈西都賦〉:九市開場,貨別隊分,人不得顧,車不得旋。
注解
〔分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刀部。
〔分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fēn、fè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八、刀。
〔分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八,从刀。“八”就是分;从“刀”,是以刀剖物,使之分开的意思。本义是一分为二。
〔分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fēn] ⑴ 区划开⑵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⑶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⑷ 散,离⑸ 辨别⑹ 区划而成的部分⑺ 一半㈡ [fèn] ⑴ 名位、职责、权利的限度⑵ 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⑶ 料想:“自~已死久矣”。⑷ 同“份”,属于一定的阶层、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分的意思
分
1fēnㄈㄣ基本解释
①区划开。~开。划~。~野(划分的范围)。~界。~明。条~缕析。~解。
②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。~发。~忧。~心劳神。
③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。~会。~行( háng )。
④散,离。~裂。~离。~别。~崩离析。~门别类。
⑤辨别。区~。~析。
⑥区划而成的部分。二~之一。
⑦一半。人生百年,昼夜各~。春~。秋~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会意。从八,从刀。“八”就是分;从“刀”,是以刀剖物,使之分开的意思。本义:一分为二。
2.同本义。分开,分成,分出,与“合”相对。
divide; separate;
分,别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死生分。 —— 《礼记·月令》然则何以分之? —— 《荀子·礼论》以齐之分,奉之而不足。 —— 《荀子·仲尼》三首俱烂,不可识别。乃分其汤肉葬之。 —— 晋· 干宝《搜神记》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。 —— 宋· 陆游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文官武将…分两行而入。 —— 《三国演义》
分合(分开与合并);分地(分割土地;分封土地);分间(分开,间隔);分灶(分家度日)
3.辨别,区分。
distinguish;
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! —— 《论语·微子》地也,你不分好歹何为地! —— 元· 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分绝(区别;分隔);分划(区分;划分);分殊(区分;区别);分年(区别年岁)
4.分给,分配。
distribute; assign; allot;
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 —— 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而官与吏剖分矣。 —— 清· 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分与(分给);分茅裂土(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,按封地方向用白茅包土给予受封者)
5.离开;离别。
part; leave;
执手分道去,各自还家门。 —— 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分袂(分手、离别);分北(分离);分首(离别);分违(分隔。离别)
6.分派,委派某人到某一岗位上去或担任某一职务 。
assign;
分任务;分工作
7.分散。
disperse;
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。 —— 《孙子·谋攻》
分损(分散,减少);分披(披散;分散)
8.把…隔开成两半。
halve;
当其南北分者,古长城也。 —— 清· 姚鼐《登泰山记》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 —— 郦道元《三峡》
分界牌(分别阳间和阴间(生和死)的界标);分墨(中分墨线。相当于设计图的中心线)
9.排解,调和矛盾。
mediate;
天下未定,两虎安得私斗,今日朕分之矣。 —— 《后汉书》
10.分担,共同承担。
enter into;
己乃分城而守。 —— 清· 邵长蘅《阎典史传》
分过(分担过失、过错);分谤(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)
名词
1.表示分数 。
fraction;
三分之一;五分之四
2.计数单位的十分之一 。
one tenth;
分贝;三分成绩
3.节候名 。
Equinox;
春分;秋分
量词
1.时间单位,等于1/60小时,或60秒。
minute;
2.角度测量单位,等于1/60度或60秒。
minute;
3.长度单位,寸的十分之一 [1/3 centimetre]。
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。 —— 明· 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4.价值等于某货币单位百分之一的单位。
cent;
5.用数字表示的质量等级score(如牲口或黄油的等级);常以100分为最高等级,并根据某种规定的方案,对一些指定的重要特征(如形态、皮毛的情况、香味等)分配分数,总分恰为100分。
副词
◎分头;分别 respectively; separately 吾与足下分任之。——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 分遣贝勒及它将略定东南郡县。——清· 邵长蘅《阎典史传》 又
分置(分别设置);分统(分别统率);分掌(分管);分治(分别治理)
形容词
1.分出的(部分) 。
branch;
分店;分号;分行;分卡(分站)
2.通“纷”。乱,杂。
disorderly;
分其师众,人既迷芒,必其将亡,亡之道也。 —— 《管子·势》
分错(纷乱错杂)
3.另见 fèn。
分
2fènㄈㄣˋ基本解释
①名位、职责、权利的限度。~所当然。身~。~内。恰如其~。安~守己。
②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。成~。天~(天资)。情~(情谊)。
③料想:“自~已死久矣”。
④同“份”,属于一定的阶层、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。知识~子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所分之物,整体中的一部分。
component; part;
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,此攻城之灾也。 —— 《孙子·谋攻》
股分;部分;分资(共同送礼或办事情时每个人所分摊的钱);分例(按规定或习惯分发的每人一份的钱或物);分均(各分相等)
2.分际,合适的界限。
demarcation line;
两个正斗到分际。 —— 《水浒传》
分际(紧要关头;程度;地步;分毫);分直(分齐。犹分际)
3.成分。特定物质包含、提供或产生的量 。
component;
水分;盐分;养分;肥分
4.职分;本分。
duty, what is within one's duty;
此臣所以报先帝,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 —— 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本分;分守(职守);分事(职分);分素(职分确定)
5.原则;原理。
principle;
况夫先王之道、仁义之统、诗书礼乐之分乎? —— 《荀子》
6.身分 。
status;
分上(本分之内;情面;有面子、能说情的人);分理(名分与事理);分限(本分);分势(地位权势)
7.资质。
natural endowments;
夫聪明者,英之分也,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;胆者,雄之分也,不得英之智则事不成。 —— 《人物志》
8.缘分;命运;机遇 。
lot;
分福(福分);分缘(缘分)
9.情分。
mutual affection;
恩爱苟不亏,在远分日亲。 —— 曹植《赠白马王彪》
分好(情义,友谊)
动词
1.甘愿;满意。
content;
不分桃花红胜锦,生憎柳絮白于绵。 —— 杜甫《送路六侍御入朝》
分甘(甘愿)
2.意料;料想。
anticipate;
自分已死久矣。 —— 《汉书·苏武传》
分定(命中注定)
3.另见 fēn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甫文切頁碼第35頁,第5字續丁孫
分
別也。从八从刀,刀以分別物也。
附注林義光《文源》:「《說文》『平』下、『𠔯』下、『夰』下並云『八,分也』。八(微韻)、分(文韻),雙聲對轉,實本同字。」高鴻縉《中國字例》:「林說是也。八之意本為分,取假象分背之形,指事字,動詞,後世(殷代已然)借用為數目八九之八。久而不返,乃加刀為意符(言刀所以分也)作分,以還其原。殷以來兩字分行,鮮知其本為一字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三反切翻文反頁碼第114頁,第4行,第1字述
別也。從八,從刀,刀以分別物。
鍇注臣鍇曰:「天地始分,高下相背,若有刀形以制之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上反切甫文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192頁,第2字許惟賢第85頁,第5字
別也。从八刀。
段注會意。
刀㠯分別物也。
段注此釋从刀之意也。甫文切。十三部。
白话解释
分,切开。字形采用“八、刀”会义,执刀用来将物体切分开。
字形解说
從甲骨文、金文、戰國文字到秦漢篆隸,「分」字都從八、從刀。《說文‧八部》:「分,別也。从八、从刀,刀以分別物也。」八原有分別的意思,分是用刀把物品剖分為兩半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
分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64頁,第4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102頁,第2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92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46頁,第5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38頁,第5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138頁,第2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261頁,第1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660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214頁,第2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26頁,第5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45頁,第5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363頁,第2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1957頁【補遺】第16274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3111頁,第1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109頁【崇文】第433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136頁 |
17 | 古字詁林 | 第一冊,第623頁,第1字 |
18 | 古字釋要 | 第102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