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画

7

udrc|ugrc

fqhe

ubpx

92547

9画

7

431133354

左右结构

基本区U+53DB

违背自己所属方面的利益投到敌对方面去。带贬义,慎用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又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386頁,第11

同文書局本: 第166頁,第12

標點整理本: 第97頁,第6

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𡘋薄半切,音畔。說文》:半也。从半,反聲。【徐曰】離叛也。廣韻》:奔他國也。

又,《韻會》:通作畔。前漢・高帝紀》:漢王幷關中,而齊梁畔之。
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𡘋普半切,音判 —— 煥也。張衡〈西京賦〉:譬衆星之環北極,叛赫戲以煇煌。【註】言宮觀臺榭周于正殿,猶衆星環拱,光耀布散也。

又,《集韻》:或从火,作炍。

注解

〔叛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又部

〔叛〕字拼音是pà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半、反

〔叛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反,半声。本义是背叛。

〔叛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pàn] ⑴ 违背自己所属方面的利益投到敌对方面去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叛的意思

pànㄆㄢˋ

基本解释

违背自己所属方面的利益投到敌对方面去。背~。~国。~逃。~徒。~逆。~变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
(形声。从反,半声。本义:背叛) 同本义。

rebel against; betray;

叛,乱也。 —— 《广雅》信中涂而叛之。 —— 《楚辞·逢纷》叛者,反背之辞也。 —— 《左传释例》侯不朝,兹谓叛。 —— 《汉书·五行志》叛者五人。 —— 《公羊传·定公八年》天下皆叛之。 ——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众叛亲离;反叛(叛变);叛道(背叛正道);叛败(谋叛而败亡);叛镇(背叛朝廷的藩镇);叛附(叛变后另有依附);叛服(叛变或顺服);叛降(叛变投敌)

形容词

零乱的 disorderly约则义孤,博则辞叛。——《文心雕龙》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二上反切薄半切頁碼37頁,第2

叛半也。从半反聲。

附注王筠句讀:「(《玉篇》、《廣韻》)皆無『半也』之說,不知為何字之譌。」朱駿聲《通訓定聲》:「按:反也。从反,半聲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三反切蒲腕反頁碼116頁,第7行,第2

叛半也。從半反聲。

鍇注臣鍇曰:「離叛也。《春秋》曰:『欒盈入于曲沃以叛,使其邑於國分半也。』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二上反切薄半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199頁,第1許惟賢88頁,第3

叛半反也。

段注反,覆也。反者叛之全。叛者反之半。以半反釋叛。如以是少釋尟。

从半反。半亦聲。

段注按各本云:半也。从半反聲。轉寫者多奪字耳。薄半切。十四部。古多假畔爲叛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革命黨可稱反(自主),服從外國可稱叛(依他)。

有自主權而抗政府者曰反(革命黨),服從外國而侵本國者曰叛(反,犯上也;叛,犯上而媚外也。)言反于此而不反于彼,故从半反。

有自主權而抗政府者曰反,藉手外人而侵本國之土地者曰叛。

白话解释

叛,分离。字形采用“半”作边旁,采用“反”作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「叛」字篆文從反、半聲。楷書繼承篆文的形體。字從「反」為義符,表示反叛的意思;從「半」為聲符,有兼義的功能,依《說文》,「半」字本義為「物中分也」,物中分後,則各占一半,各占一半的往往互相不容,因此「叛」字從「反」聲,與「物中分互不相容」意義相關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
叛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67頁,第2字
2陳昌治本第104頁,第5字
3黃侃手批第94頁
4說文校箋第48頁,第2字
5說文考正第41頁,第7字
6說文今釋第144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270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680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23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27頁,第8字
11標注說文第46頁,第8字
12說文注箋第378頁,第2字
13說文詁林第2003頁【補遺】第16284頁
14通訓定聲第2973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112頁【崇文】第445頁
16說文句讀第140頁
17章授筆記第58頁,第5字
18古字詁林第一冊,第685頁,第2字
19古字釋要第112頁,第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