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画

3

kgfh

rmd

jad

61040

6画

3

251112

左右结构

基本区U+5401

(xū)叹词,表示惊疑。(yù)指为某种要求而呼喊。叹气、惊异。在人名中无实际意义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上 部首:口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405頁,第1

同文書局本: 第174頁,第14

標點整理本: 第102頁,第10

唐韻》:况于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匈于切,𡘋音訏。說文》:驚也。玉篇》:疑怪之辭也。廣韻》:嘆也。書・堯典》:帝曰:吁!嚚訟,可乎。詩・周南》:云何吁矣。

又,留吁,赤狄別種。春秋・宣十六年》:晉人滅赤狄、甲氏及留吁。又,省作于。詩・周南》:于嗟麟兮。〈召南〉:于嗟乎騶虞。

又,《集韻》:雲俱切,音迂 —— 義同。

又,《集韻》、《正韻𡘋休居切 —— 與噓同。王充《論衡》:猪馬以气吁之。
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𡘋王遇切,音芋 —— 義同。

說文》本作

注解

〔吁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

〔吁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xū、yù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口、于

〔吁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口,于声。本义是表示惊怪、不然、感慨等。

〔吁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xū] ⑴ 叹息⑵ 叹词,表示惊疑 [yù] ⑴ 为某种要求而呼喊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吁的意思

1ㄒㄩ

基本解释

叹息。长~短叹。

叹词,表示惊疑。~,是何言欤?

详细解释

叹词

(形声。从口,于声。本义:表示惊怪、不然、感慨等) 同本义。

oh;

王曰:“吁!来!有邦有土,告尔祥刑。” —— 《书·吕刑》吁!惊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王曰:“吁,来!…” —— 《史记·周本纪》吁!是何言欤? —— 《法言·君子》。注:“吁!骇叹之声。”

吁咈(表示不以为然之意);吁咈都俞(吁咈,吁俞。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。见《书·尧典》);吁嗟(表示忧伤或有所感;表示赞美)

动词

1.叹息,叹气。

sigh;

香车辗尽关山日,弹罢琵琶只自吁。 —— 《明珠记》

吁唏(吁嘘。嘘唏,叹息);吁气(叹气);吁嗟(哀叹;叹息);吁嗟(慨叹);吁然(感叹的样子);吁叹(叹息;哀叹);吁嘻(感叹)

2.吐 。

breathe out;

云何吁矣。 —— 《诗·周南·卷耳》

吁呵(口中默念);吁吸(嘘气与吸气;呼吸);吁呼(指吐气);吁荼(谓散发出温暖之气);吁气(呼气,吐气)

3.另见 yū;yù。

2ㄩˋ

基本解释

为某种要求而呼喊。呼~。~天(呼天诉苦)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
1.呼天而告。

appeal; petition;

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,以哀吁天,徂厥亡出执。 —— 《书·召诰》

吁天(呼天而告);吁号(呼叫);呼吁(呼告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)

2.另见 xū;yū。

3

详细解释

象声词

1.吆喝牲口的声音。

2.另见 xū;yù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二上反切況于切頁碼43頁,第32

𠮱

異體

𠮱驚也。从口亏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三反切況于反頁碼131頁,第7行,第2

𠮱驚也。從口于聲。

鍇注臣鍇曰:「亐,語之舒也。當言亐亦聲,󰣌誤也。」

鍇注又按:亏字部復有𠮱字,云:「驚語也。從口,從于,于亦聲。」臣鍇以爲在于部,當言:「從于,從口。」今旣與口部之𠮱形同義而在兩處,疑一處誤,多之。《尚書》群臣舉鯀,帝曰:「𠮱咈哉!」驚怪群臣舉此人也。𠮱,于也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二上反切況于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37頁,第9許惟賢105頁,第12

𠮱驚也。从口。亏聲。

段注況于切。五部。按此篆當刪。說見《亏部》。

白话解释

吁,惊呼。字形采用“口”作边旁,“于”作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此字始見於篆文,從頁、籥(ㄩㄝˋ yuè)聲。從「頁」,表示人;「籥」表示音讀,也兼表聲音的意思。楷書從篆文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
吁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81頁,第12字
2陳昌治本第395頁,第1字
3黃侃手批第108頁
4說文校箋第58頁,第11字
5說文考正第51頁,第10字
6說文今釋第179頁,第3字
7說文約注第333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829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78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33頁,第17字
11標注說文第57頁,第13字
12說文注箋第452頁,第2字
13說文詁林第2223頁【補遺】第16317頁
14通訓定聲第1675頁,第2字
15說文義證第131頁【崇文】第521頁
16說文句讀第169頁
17古字詁林第二冊,第122頁,第2字
18古字釋要第142頁,第9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