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画

3

fff

gg

bbvv

40104

6画

3

121121

上下结构

基本区U+572D

基本字义 ● 圭 guī ㄍㄨㄟˉ  1. 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,上圆(或剑头形)下方:~角(jiǎo )(圭的棱角,喻锋芒)。  2. 古代测日影的器具:~表(a.测日影的器具;古玉器名,带污词谐音,名字中慎用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中 部首:土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522頁,第7

同文書局本: 第224頁,第2

標點整理本: 第156頁,第1

唐韻》:古攜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涓畦切,𡘋音閨。說文》:瑞玉也,上圜下方,圭以封諸侯,故从重土。書・禹貢》:禹錫𤣥圭。詩・大雅》:錫爾介圭。周禮・春官・典瑞》:王執鎮圭,公執桓圭,侯執信圭,伯執躬圭〔「公執桓圭」,開明版作「王晉大圭,執鎮圭,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」;「伯執躬圭」,開明版下有「繅皆三采三就」六字,原文作「王晉大圭,執鎮圭,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;公執桓圭,侯執信圭,伯執躬圭,繅皆三采三就」〕

又,《周禮・春官》:土圭以致四時日月,封國則以土地。【註】土,猶度也。土圭,測日景之圭。

又,量名。前漢・律歷志》:量多少者,不失圭撮。【註】六十四黍爲圭,四圭曰撮。

又,凡合單紛爲一糸,四糸爲一扶,五扶爲一首,五首爲一文,文采淳爲一圭。

又,丸散之刀圭,准如梧桐子大,十分方寸匕之一;方寸匕者,作匕正方一寸,抄散,(取)不落爲度。見《本草綱目・序例》。

又,與閨同。禮・儒行》:蓽門圭窬〔「蓽門圭窬」之「蓽」字,開明版字作「篳」〕

卷目:考證・丑集中 部首:土部

愛日堂藏本: 第111頁,第2

同文書局本: 第1642頁,第3

〔註〕六十四黍爲圭,四圭曰撮。又凡合單紛爲一糸,四糸爲一扶。

謹照後漢書原文紛改紡。糸改系。省上文四圭曰撮句。改後漢與服志。

注解

〔圭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中,康熙部首是土部

〔圭〕字拼音是guī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土、土

〔圭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“从重土”。本义是古玉器名。长条形,上端作三角形,下端正方。中国古代贵族朝聘、祭祀、丧葬时以为礼器。依其大小,以别尊卑。又作珪。

〔圭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guī] ⑴ 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,上圆(或剑头形)下方⑵ 古代测日影的器具⑶ 古代容量单位(一升的十万分之一)⑷ 古代重量单位,十圭重一铢,二十四铢重一两,十六两重一斤。⑸ 洁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圭的意思

guīㄍㄨㄟ

基本解释

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,上圆(或剑头形)下方。~角( jiǎo )(圭的棱角,喻锋芒)。

古代测日影的器具。~表(a.测日影的器具;b.标准)。~臬(指标准、法度,如“奉为~~”)。

古代容量单位(一升的十万分之一)~撮(喻小量)。~勺。

古代重量单位,十圭重一铢,二十四铢重一两,十六两重一斤。

洁。~田(古代卿大夫供祭祀用的田)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会意。“从重土”。本义:古玉器名。长条形,上端作三角形,下端正方。中国古代贵族朝聘、祭祀、丧葬时以为礼器。依其大小,以别尊卑。又作珪。

2.同本义。

Gui, an elongated pointed tablet of jade held in the hands by ancient rulers on ceremonial occasions;

瑞贽珪者兑上。 —— 《白虎通》孰为珪璋。 —— 《庄子·马蹄》。李注:“锐上方下曰珪。”以青圭礼东方。 —— 《周礼·大宗伯》。注:“圭锐象春物初生。”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。 —— 《左传·哀公十四年》。注:“守邑符信。”圭币(帛)俎豆(均为祭器)。 —— 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

圭瑞(古代诸侯所执的玉制符信);圭壁(古代王侯朝聘、祭祀时所用的贵重玉器)

3.古代测日影的仪器“圭表”的部件。在石座上平放着的尺叫圭,南北两端立着的标杆叫表,根据日影的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。

gui;

每每“亲星圭尺,躬察仪漏,目尽毫厘,心穷筹策。” —— 《祖冲之》

圭臬。

4.中国古代较小的容量单位。

unit of a small volume;

圭撮涉于贫友,吝情动于颜色。 —— 南朝梁· 范缜《神灭论》

圭勺(圭与勺。都是容量单位的名称);圭撮(古代小单位的量名)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古畦切頁碼456頁,第21

圭瑞玉也。上圜下方。公執桓圭,九寸;矦執信圭,伯執躬圭,皆七寸;子執穀璧,男執蒲璧,皆五寸。以封諸矦。从重土。楚爵有執圭。

珪古文圭从玉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六反切涓兮反頁碼1073頁,第6行,第1

珪瑞玉也,上員下方。公執桓圭,九寸;侯執信圭,伯執躬圭,皆七寸;子執糓璧,男執蒲璧,皆五寸。圭以封諸侯,從重土。楚爵有執圭者。

鍇注臣鍇按:《周禮》注:「桓圭作雙柱,或以爲雙瓛形;信圭,葢刻爲人形;躬圭亦爲人形;穀璧、蒲璧皆爲糓蒲形。所謂五玉亦曰五瑞,旣分之土田,又以玉爲信也。」

反切………頁碼1074頁,第1行,第1

古文圭從玉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古畦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2772頁,第1許惟賢1205頁,第2

珪瑞玉也。

段注瑞者,以玉爲信也。

上圜下方。

段注圭之制,上不正圜。以對下《方言》之,故曰上圜。上圜下方,法天地也。故應劭曰:圭自然之形。陰陽之始也。以圭爲陰陽之始,故六十四黍爲圭。四圭爲撮。十圭爲一合。量於此起焉。《方言》曰:鼃,始也。多不得其解。愚謂鼃從圭聲。與圭同音。鼃始也,卽圭始也。

公執桓圭九寸。

段注桓,《玉部》作瓛。此不改者,依《周禮》文也。鄭曰雙植謂之桓。桓圭以宫室之𧰼爲瑑飾。

侯執信圭。伯執躳圭。皆七寸。

段注鄭曰:信當爲身。身圭,躬圭皆𧰼以人形爲瑑飾。九寸,七寸謂其長也。

子執穀璧。男執蒲璧。皆五寸。

段注二玉以穀以蒲爲瑑飾。五寸謂其徑也。

㠯封諸侯。

段注詳《周禮・大宗伯・典瑞》、《玉人》。天子以封諸侯。諸侯守之以主其土田山川。故字从重土。

从重土。

段注重土者,土其土也。古畦切。十六部。

楚爵有執圭。

段注此說楚制之乖異也。其事𢽳見各書。若《國策》之景翠,莊辛。《淮南》之荆佽非,子發。《說苑》之鄂君子晳。呂覽之能得五員者。皆楚執圭者也。高注《淮南》曰:楚爵功臣賜以圭。謂之執圭。比附庸之君。

古文圭。从王。

段注古文从玉。謂頒玉以命諸侯,守此土田培敦也。小篆重土而省玉。葢李斯之失與。今《經典》中圭珪錯見。圭珪移於部末者,許例當如此也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土圭尺有五寸,所以量土也,故从土。段云「土其土也」不通。量地曰土,《周禮》「以土圭土其地」。有圭之始,惟土圭而已。从二[土],以土圭土其地也。後用以封諸侯。

《周禮》「琬圭」上圓,其餘皆尖。琰圭正尖矣,故云圭角。珪為後出古文。若正體有偏旁而或體無之,則正體為後出之古文,或體為古文。

从重土者,古有土圭,尺有五寸,所以量土(及日影?),故从土土。段云「土其土也」,不通。○从重土者,算學有里差(?)。

白话解释

圭,象征祥瑞的玉牌。上圆下方。公爵持有的圭牌,雕有华柱,长九寸;侯爵持有圭牌,雕有契符,伯爵持有的圭牌,雕有躬身图 形,它们都是七寸长;子爵持有穀形浮雕的璧,男爵持有蒲形浮雕的璧,直径都是五寸。天子把这些瑞玉赐封给诸侯。字形采用两 个“土”会义。楚国爵位中有持圭的。“珪”,这是古文写法的“圭”,字形采用“玉”作边旁。

圭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905頁,第4字
2陳昌治本第1166頁,第5字
3黃侃手批第867頁
4說文校箋第607頁,第14字
5說文考正第543頁,第3字
6說文今釋第2014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3372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6754頁,第2字
9說文集注第2886頁,第3字
10說文標整第361頁,第18字
11標注說文第584頁,第5字
12說文注箋第4811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13307頁
14通訓定聲第2095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1206頁【崇文】第4821頁
16說文句讀第1992頁
17說文新證第910頁,第1字
18章授筆記第570頁,第12字
19古字詁林第十冊,第293頁,第1字
20古字釋要第1257頁,第3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