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下 部首:彳部
武英殿刻本: 第887頁,第4字
同文書局本: 第371頁,第8字
標點整理本: 第316頁,第31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正韻》:多則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的則切,𡘋登人聲。《廣韻》:德行也。《集韻》:德行之得也。《正韻》:凡言德者,善美,正大,光明,純懿之稱也。《易・乾卦》:君子進德修業。《詩・大雅》: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。《書・大禹謨》:九德,寬而栗,柔而立,愿而恭,亂而敬,擾而毅,直而溫,𥳑而廉,剛而塞,彊而義。又,〈洪範〉:三德,一曰正直,二曰剛克,三曰柔克。《周禮・地官》:六德,知、仁、聖、義、中、和。
义又,《玉篇》:德,惠也。《書・盤庚》:施實德于民。《詩・小雅》:既飽以德。
义又,善敎也。《禮・月令》:孟春之月,命相布德,和令,行慶,施惠。【註】德謂善敎。
义又,感恩曰德。《左傳・成三年》:王曰:然則德我乎。【疏】德加於彼,彼荷其恩,故謂荷恩爲德。《後漢・樊曄傳》:光武微時,曄餽餌一笥,帝德之不忘。
义又,《韻會》:四時旺氣也。《禮・月令》:某日立春,盛德在木。
义又,《諡法》:綏柔士民,諫爭不威,執義揚善,曰德。
义又,《說文》:升也。
义又,《玉篇》:福也。
义又,星名。《前漢・郊祀志》:望氣王朔言,後獨見填星出如瓜。有司皆曰:陛下建漢家封禪,天其報德星云。【註】德星,既填星也。
义又,《韻會》亦作悳。《前漢・賈誼傳》:悳至渥也。
义又,州名。《廣韻》:秦爲齊郡地,漢爲平原郡。武德初爲德州,因德安縣以名之。
音又,叶都木切,音篤。謝惠連〈雪賦〉:曹風以麻衣比色,楚謠以幽蘭儷曲;盈尺則呈瑞於豐年,袤丈則表沴於隂德。
音又,叶得各切,當入聲。《易林》:酒爲歡伯,除憂來樂,福善入門,與君相索,使我有德。
卷目:考證・寅集下 部首:彳部
愛日堂藏本: 第219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47頁,第29字
《書・大禹謨》九德,寬而栗。
謹照原書改臯陶謨。
注解
〔德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下,康熙部首是彳部。
〔德〕字拼音是dé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彳、𢛳。
〔德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彳( chì ),惪( dé )声。从“彳”,表示与行走有关。本义是登高,攀登。
〔德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dé] ⑴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,品行,品质⑵ 心意,信念⑶ 恩惠⑷ 姓。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德的意思
德
déㄉㄜˊ基本解释
①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,品行,品质。美~。品~。公~。~行。道~。~性。~育(以一定的社会要求,进行思想的、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)。~才兼备。度~量力。~高望重。
②心意,信念。一心一~。
③恩惠。~施。~泽(德化和恩惠)。~惠。感恩戴~。
④姓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彳( chì ),惪( dé )声。从“彳”,表示与行走有关。本义:登高,攀登。
2.同本义。
ascend;
德,升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君子德车。 —— 《易·剥》虞本。按,与剥庐对文。登也,升。君子以顺德,亦本字。
3.感激。
be grateful;
然则德我乎。 —— 《左传·成公三年》
4.通“得”。取得,获得。
get;
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。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。 —— 《老子·四十九章》是故用财不费,民德不劳。 —— 《墨子·节用上》
名词
1.道德,品行。
virtue; moral character; integrity;
德,德行。 —— 《篇海类编》德行,内外之称,在心为德,施之为行。 —— 《周礼·地官》注德何如可以王矣? ——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六三德。正直、刚克、柔克也。 —— 《书·洪范》。注:“至德,敏德,孝德也。”孤不度德量力,欲信大义于天下。 ——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无德不贵,无能不官。 —— 《荀子·王制》
德薄(德行浅薄);德望(品德与名誉);德器(德行器量);德被四方(品德高尚,满布天下);德薄望浅(谦词。品德低下,名望轻微);德门(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);德誉(道德声誉);德馨(道德芳馨);德艺(道德与才艺);德操(道德操行)
2.恩惠;恩德。
kindness; favor;
是不敢倍德畔施。 —— 《战国策·秦策》。注:“恩也。”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。 ——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德施(恩惠;恩泽);德惠(德泽恩惠)
3.仁爱;善行 。
kindheartedness;
德意(善意);德政(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);德法(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);德厚(仁厚)
4.心意 。
heart; mind;
同心同德。
5.福。
happy;
百姓之德也。 —— 《礼记·哀公问》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多則切頁碼第56頁,第7字續丁孫
德
升也。从彳㥁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四反切多則反頁碼第161頁,第6行,第1字述
升也。從彳惪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内得於心曰德,升聞曰德。《尚書》曰:『玄德升聞。』通論詳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多則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301頁,第2字許惟賢第135頁,第2字
德
𦫵也。
段注𦫵當作登。《辵部》曰:遷,登也。此當同之。德訓登者。《公羊傳》。公曷爲遠而觀魚。登來之也。何曰:登讀言得。得來之者,齊人語。齊人名求得爲得來。作登來者,其言大而急。由口授也。唐人詩。千水千山得得來。得卽德也。登德雙聲。一部與六部合韵又冣近。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德。古語也。
从彳。𢛳聲。
段注多則切。一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登也。《公羊》「德來」作「登來」。
道德當作𢛳。
登也。《公羊》「德(?)來」作「登來」。道𢛳。
道𢛳。
白话解释
德,境界因善行而升华。字形采用“彳”作边旁,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字形從行、直聲或從彳、直聲。「行」本是道路,引申而有走路的意思;「彳」是「行」的省形,也是道路。「直」是眼睛直視向前,引申而為正道,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,表示音讀。行(彳)直相合,以示遵行正道之意。金文的字形有的仍從彳、直聲,有的將「彳」改作「辵」,並於「直」下增加「心」形而成「惪」,是為從辵、惪聲。「辵」和「彳」同義,而加「心」形,當是強調心理精神層次的正道規範。戰國文字依據金文構形,只是「惪」字略有變形而已。篆文則據金文作從彳、惪聲的字形,隸書、楷書與篆文同形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德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108頁,第7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161頁,第1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133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76頁,第13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71頁,第3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247頁,第1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428頁,第2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1076頁,第2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373頁,第2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44頁,第14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77頁,第2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582頁,第1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2592頁【補遺】第16374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874頁,第3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162頁【崇文】第645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220頁 |
17 | 章授筆記 | 第88頁,第1字 |
18 | 古字詁林 | 第二冊,第470頁,第2字 |
19 | 古字釋要 | 第205頁,第15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