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画

8

rdwh|rdwg

qqkq

dcbi

55058

11画

8

12111134112

左右结构

基本区U+6367

指两手托着。奉承或代人吹嘘:捧场。吹捧。捧哏。有歧义,慎用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中 部首:手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039頁,第6

同文書局本: 第434頁,第33

標點整理本: 第381頁,第27

唐韻》、《韻會》:敷唪切;《集韻》:撫勇切,𡘋豐上聲 —— 兩手承也。又,掬也。或作𢪋

又,《集韻》:父勇切,縫上聲 —— 承也。與奉同。

又,《集韻》:符容切,音逢 —— 奉也。與捀同。

注解

〔捧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

〔捧〕字拼音是pě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奉

〔捧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手,奉声。本义是两手承托。古多作“奉”。

〔捧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pěng] ⑴ 两手托着⑵ 量词,用手能捧的东西⑶ 奉承或代人吹嘘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捧的意思

pěngㄆㄥˇ

基本解释

两手托着。~心(用手捂住胸,喻拙劣的模仿)。~日。~读(敬辞,读别人的文章等)。~腹大笑。

量词,用手能捧的东西。一~红枣。

奉承或代人吹嘘。~场。吹~。~哏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
1.形声。从手,奉声。本义:两手承托。古多作“奉”

2.同本义。

carry or hold in both hands;

捧,两手承也。 —— 《广韵》捧馈而哭。 —— 《穆天子传》。注:“捧,两手持也。”捧土以塞孟津,多见其不知量也。 —— 《后汉书·朱浮传》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。 —— 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两手捧头及剑奉之。 —— 晋· 干宝《搜神记》

捧戴(托举;扶拥);捧脚(捧承他人的脚。形容随从众多);捧檄(接受诏书为官就任);捧头鼠窜(形容抱头而逃、狼狈至极);捧茗(端茶)

3.拱手 。

cup one's hands;

捧手(拱手);捧袂(犹拱手)

4.掬 。

scoop;

捧起水来喝了一大口。

5.代人吹嘘或奉承、拥戴别人 。

praise; support;

捧日(拥戴帝王。旧时以日喻帝王)

6.簇拥 。

environ;

捧拥(簇拥);捧心西子(比喻白海棠的娇弱柔美)

量词

用于两手能捧的东西 。

double handful;

两捧豆子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三上反切扶隴切頁碼79頁,第12

𠬻

異體

𠬻承也。从手从𠬞𡴀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五反切附恐反頁碼221頁,第5行,第2

𠬻承也。從手,從𠬞丰聲。

鍇注臣鍇曰:「丰音封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三上反切扶隴切古音第九部頁碼412頁,第3許惟賢186頁,第2

𠬻承也。

段注《手部》曰承,奉也。受也。

从手廾。

段注從手𠂇又雙引也。

丰聲。

段注扶隴切。九部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捧,俗。既已从二手,又加一手,不通。

俗作捧,奉从𠬞,已兩手,後加手旁,不通。

捧之正字。

白话解释

奉,敬承。字形采用“手、廾”作边旁,采用“丰”作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金文作「」者,從廾、丰聲,像雙手舉丰貌。「廾」是舉起雙手行禮,有尊敬的意思;「丰」是草木茂盛的樣子,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。金文另一字形作「」,也是像人雙手舉丰的樣子。戰國文字則將「丰」字上部變易筆勢成左右兩點,並拉長下筆,而將「廾」分置兩旁,但雙手舉丰之構意仍然可見。篆文則於「廾」中另增一「手」字,高舉之意更為明顯。隸書或省併連筆變作「」,雙手之形已略有失;或作「」,左右的「」由篆文直接隸定,但其中的「丰」及「手」,則分別省變為「士」、「」。楷書字形,當是由隸書「」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
奉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159頁,第2字
2陳昌治本第225頁,第3字
3黃侃手批第178頁
4說文校箋第109頁,第8字
5說文考正第103頁,第4字
6說文今釋第365頁,第3字
7說文約注第632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1467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539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65頁,第6字
11標注說文第109頁,第8字
12說文注箋第812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3223頁【補遺】第16473頁
14通訓定聲第212頁,第2字
15說文義證第226頁【崇文】第901頁
16說文句讀第312頁
17章授筆記第120頁,第1字
18古字詁林第三冊,第180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282頁,第3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