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画

11

sovg

dfdv

fuzm

49944

13画

9

1234431234531

左右结构

基本区U+697C

指楼房、楼台、高楼。楼房,楼层。在人名中是成功隆昌,兴家之字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辰集中 部首:木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310頁,第8

同文書局本: 第549頁,第31

標點整理本: 第495頁,第31

唐韻》:落侯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郎侯切;《正韻》:盧侯切,𡘋音婁。說文》:重屋也。爾雅・釋宮》:四方而高曰臺,狹而脩曲曰樓。釋名》:樓謂牖戸之閒有射孔樓樓然也。

又,偵敵之車曰飛樓,亦曰樓車。六韜・軍略篇》:視城中,則有飛樓。左傳・宣十五年》:解揚登諸樓車,呼宋人而吿之。

又,岑樓,山之銳嶺。孟子》:方寸之木,可使高於岑樓。

又,譙樓,城樓也。前漢・陳勝傳》:戰譙門中。又謂之戍樓。儲光羲〈送別〉詩:寒雲隱戍樓。

又,樓蘭,國名。見《前漢・昭帝紀》。

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樓,聚也。

又,《爾雅・釋草》:栝樓,果臝之實。【註】齊人呼爲木瓜。

又,道家以兩肩爲玉樓。蘇軾〈雪〉詩:凍合玉樓寒起粟。

又,姓。姓苑》:望出東陽,周封少康之裔爲東樓公,子孫因氏焉。

又,叶凌如切,音閭。〈古日出東南隅行〉:日出東南隅,照我秦氏樓;秦氏有好女,自名爲羅敷。

又,離樓,衆木交加之貌。王延壽〈魯靈光殿賦〉:嶔崟離樓。

卷目:考證・辰集中 部首:木部

愛日堂藏本: 第318頁,第1

同文書局本: 第1652頁,第33

《爾雅・釋草》栝樓,果臝之實。〔註〕齊人呼爲木瓜。

謹照原文改果臝之實栝樓。木瓜改天瓜。

注解

〔樓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中,康熙部首是木部

〔樓〕字拼音是lóu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木、婁

〔樓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lóu] ⑴ 兩層和兩層以上的房屋;亦指建築物的上層部分或有上層結構的,或指樓房的一層⑵ 姓。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楼的意思

lóuㄌㄡˊ

基本解释

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;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,或指楼房的一层。~房。~梯。~道。~层。城~。岗~。阁~。~台。~船。办公~。高~大厦。

姓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形声。从木,娄声。本义:楼房,两层以上的房屋。

2.同本义。

storied building;

楼,重屋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西北有高楼,上与浮云齐。 —— 《古诗十九首》五步一楼,十步一阁。 —— 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
教室楼;办公楼;科技楼;楼额(楼上的匾额);楼观(高楼的泛称;道观的观名);楼外楼(楼外有楼。楼房相连属);楼角(高楼的檐角);楼舍(楼房)

3.楼房的一层。

story; floor;
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 —— 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

一楼;二楼。

4.房间上部空间附设的可供藏物或住人的分层结构 。

attic;

暗楼;阁楼。

5.建筑在高处的建筑物 。

superstructure;

楼子(楼阁);楼榭(高台之上的房屋,泛指楼房);楼堞(城楼上的矮墙)。又指有上层的车船,其上层也叫楼。如:楼车(古代战车。上设望楼);楼舟工(楼船)

6.茶肆、酒店、歌舞场、旧时妓院等场所也称楼 。

house;

茶楼;酒楼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六上反切洛侯切頁碼187頁,第23

樓重屋也。从木婁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一反切勒兜反頁碼471頁,第2行,第2

樓重屋。從木婁聲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六上反切洛侯切古音第四部頁碼1020頁,第5許惟賢450頁,第2

樓重屋也。

段注重屋與複屋不同。複屋不可居。重屋可居。《考工記》之重屋,謂複屋也。《釋名》曰:樓謂牖戸之閒諸射孔樓樓然也。樓樓當作婁婁。《女部》曰:婁,空也。囧下曰:窗牖麗廔開明。

從木。婁聲。

段注洛侯切。四部。

白话解释

楼,多层结构的房屋。字形采用“木”作边旁,“娄”是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至楷書字形皆為從木、婁聲。「木」為樹,作為形符,表示義與樹木有關;「婁」為物體中空,於此僅作不示義的聲符,表示音讀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規範字作「楼」。

樓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370頁,第7字
2陳昌治本第478頁,第10字
3黃侃手批第371頁
4說文校箋第236頁,第13字
5說文考正第231頁,第17字
6說文今釋第817頁,第5字
7說文約注第1435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3118頁,第2字
9說文集注第1200頁,第3字
10說文標整第146頁,第19字
11標注說文第236頁,第4字
12說文注箋第1892頁,第3字
13說文詁林第5994頁【補遺】第16890頁
14通訓定聲第1381頁,第3字
15說文義證第492頁【崇文】第1965頁
16說文句讀第746頁
17古字詁林第五冊,第880頁,第3字
18古字釋要第578頁,第11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