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中 部首:耳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317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970頁,第26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36頁,第21字
音《唐韻》:盧紅切;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:盧東切,𡘋音籠。《說文》:無聞也。《釋名》:籠也 —— 如在蒙籠之內不可察也。《左傳・僖二十六年》:耳不聽五聲之和曰聾。又,〈宣十四年〉:鄭昭、宋聾。【註】聾,闇也。《禮・王制》:瘖、聾、跛躃、斷者。【疏】聾謂耳不聞聲。
义又,葱聾,獸名。《山海經》:符禺之山,其獸多蔥聾,其狀如羊而赤鬛。【註】葱聾,如羊,黑首,赤鬛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盧黃切,音郎。《易林》:遠視無光,不知靑黃;黈纊塞耳,使君闇聾。
卷目:考證・未集中 部首:耳部
愛日堂藏本: 第556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64頁,第32字
《左傳・僖二十六年》耳不聽五聲之和曰聾。
謹照原文曰聾改爲聾。
注解
〔聾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耳部。
〔聾〕字拼音是lóng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龍、耳。
〔聾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óng] ⑴ 见“聋”。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聋的意思
聋聾
lóngㄌㄨㄥˊ基本解释
◎耳听不见声音。~子。耳~。发~振聩(发出的声音很大,使耳聋人也能听见;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,使他们清醒。亦作“振聋发聩”)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耳,龙声。本义:丧失听觉能力。
2.同本义。
deaf; be hard of hearing;
聋,无闻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。 —— 《庄子·逍遥游》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,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。 ——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
聋聩(耳聋或天生的聋子。比喻愚昧无知,不明事理);聋昧(耳聋目盲);聋瞢(聋盲)。又指聋子。
3.愚昧;不明事理。
stupid;
郑昭, 宋聋。 —— 《左传·宣公十四年》
聋言(比喻遮蔽,欺骗);聋俗(比喻愚昧无知的流俗,就如有耳而无闻);聋昧(比喻迟钝、愚昧无知)。又指不明事理的人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盧紅切頁碼第399頁,第15字續丁孫
聾
異體䏊
無聞也。从耳龍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來充反頁碼第960頁,第3行,第2字述
無聞也,從耳龍聲,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盧紅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2366頁,第7字許惟賢第1028頁,第12字
無聞也。从耳。龍聲。
段注盧紅切。九部。
白话解释
聋,没有听力。字形采用“耳”作边旁,“龙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金文字形從耳、龍聲。從耳,與聽覺有關;龍聲,表示音讀。戰國文字、篆文、楷書皆承金文字形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聾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787頁,第14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1004頁,第1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756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522頁,第13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472頁,第7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1732頁,第3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2927頁,第2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5857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2517頁,第2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313頁,第6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501頁,第6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4158頁,第2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11688頁【補遺】第17778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135頁,第6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1038頁【崇文】第4149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1704頁 |
17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587頁,第2字 |
18 | 古字釋要 | 第1102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