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画

vfhk|vgk

lq

xbbd

50007

6画

511112

单一结构

基本区U+807F

顺承作用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中 部首:聿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318頁,第1

同文書局本: 第971頁,第1

標點整理本: 第937頁,第12

唐韻》:余律切;《集韻》:允律切;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以律切,𡘋音遹。說文》:所以書之器也。楚謂之聿,吳謂之不律,燕謂之弗,秦謂之筆。

又,《玉篇》:遂也、述也、循也。正韻》:惟也。書・湯誥》:聿求元聖,與之戮力。【傳】聿,遂也。【釋文】聿,允橘切 —— 述也。【疏】《正義》曰:聿訓述也。述前所以申遂,故聿爲遂也。詩・唐風》:蟋蟀在堂,歲聿其莫。【傳】聿,遂也。【疏】從始至末之言。詩・大雅》:無念爾祖,聿修厥德。【傳】聿,述也。詩詁》:助語。左傳》〔註〕:惟也。

又,自也。詩・大雅》:爰及姜女,聿來胥宇。【箋】聿,自也。於是與其𡚱大姜,自來相可居者。

又,揚雄〈羽獵賦〉:及至罕車飛揚,武騎聿皇。【註】聿皇,輕疾貌。

又,左思〈吳都賦〉:陵絕嶛嶕,聿越巉險。【註】聿越,豹走貌。

又,與曰通。詩・豳風》:曰爲攺歲,入此室處。前漢・食貨志》引《》作聿。【師古註】聿,卽曰也。

亦與遹通。詩・大雅》:遹求厥寧。【傳】遹與聿同,發語辭。

亦與欥通。前漢・班固敘傳》:欥中和爲庶幾。【師古註】欥聿,通由也。〇【按】《說文》聿,所以書之器也;欥,詮詞也。徐註,一曰發聲。引《》欥求厥寧,今文作聿,後世束豪爲聿,加竹作筆,而聿字音以律切,專爲發語詞矣。柳宗元文「作聿牘」,則唐人尚以此爲筆字。

注解

〔聿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聿部

〔聿〕字拼音是,独体字,可拆字为𦘒、一、;、肀、二

〔聿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yù] ⑴ 文言助词,无义,用于句首或句中。⑵ 〔~皇〕轻疾的样子,如“武骑~~”。⑶ 古代称笔,用笔写文章。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聿的意思

ㄩˋ

基本解释

文言助词,无义,用于句首或句中。

〔~皇〕轻疾的样子,如“武骑~~”。

古代称笔,用笔写文章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指事。从聿一一者,牍也。秦以后皆作筆。本义:毛笔。笔的本字,秦以后始加竹作笔)同本义 brush 聿,所以书也。楚谓之聿, 吴谓之不律, 燕谓之弗。——《说文》 又

舌聿(即“口笔”。用口所说的,用笔所写的。

助词

古汉语助词,用在句首或句中 [then,and then,used in introducing phrase or sentence,(possibly related 亦already also)] 无念尔祖,聿修厥德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 聿,循也。——《后汉书·傅毅传》注 又

聿女(养女);聿遵(遵循。聿,发语词);聿追(聿本助词。后人往往训聿为述,因以“聿追”谓追述先人德业)

形容词

轻快 brisk 武骑聿皇。——《汉书·扬雄传上》 又

聿皇(轻快的样子);聿役(动的样子);聿越(迅速地跨越) 【漢典】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三下反切余律切頁碼91頁,第12

聿所以書也。楚謂之聿,吳謂之不律,燕謂之弗。从𦘒一聲。凡聿之屬皆从聿。

附注羅振玉《增訂殷虛書契考釋》:「此象手持筆形,乃象形,非形聲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六反切與必反頁碼249頁,第5行,第1

聿所以書也。楚謂之聿,󰊚謂之不律,燕謂之弗。從𦘒一聲。凡聿之屬,皆從聿。

鍇注臣鍇曰:「筆尚便捷,故王羲之《筆經》曰:『筆尚輕,重則躓矣。』會意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三下反切余律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466頁,第7許惟賢210頁,第2

聿所㠯書也。

段注以用也。聿者,所用書之物也。凡言所以者視此。

楚謂之聿。吳謂之不律。燕謂之弗。

段注一語而聲字各異也。《釋器》曰:不律謂之筆。郭云:蜀人呼筆爲不律也。語之變轉。按郭云蜀語與許異。郭注《爾雅》、《方言》皆不偁《說文》。弗同拂拭之拂。

𦘒一。

段注各本作一聲。今正。此從聿而象所書之牘也。余律切。十五部。

凡聿之屬皆从聿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以口說曰「曰」,以筆說曰「聿」。

白话解释

聿,书写的工具。楚国称之为“聿”;呈国称之为“不律”;燕国称之为“弗”。字形采用“”作边旁,“一”是声旁。所有与聿 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聿”作边旁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之,由「又」和「」構成。又,是「右手」的本字,在此引申作「持」解;,像「筆」形,沒獨立的形、音、義,只是一個實象而已。二者相合,以像用手持筆的樣子,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。金文三例,僅第二例是左手持筆,而在古文字中,原本可不分的,因此,也屬合體象形。篆文作,顯承甲、金文之形而來,只是筆端多一飾畫,不影響其音、義。字經隸書,體變作,頗失其形,楷書據以定體,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。以上諸形,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。

聿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181頁,第7字
2陳昌治本第252頁,第6字
3黃侃手批第200頁
4說文校箋第123頁,第9字
5說文考正第117頁,第7字
6說文今釋第416頁,第2字
7說文約注第712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1670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606頁,第2字
10說文標整第74頁,第1字
11標注說文第122頁,第13字
12說文注箋第910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3516頁【補遺】第16523頁
14通訓定聲第2510頁,第2字
15說文義證第250頁【崇文】第997頁
16說文句讀第354頁
17說文新證第217頁,第1字
18章授筆記第135頁,第1字
19古字詁林第三冊,第500頁,第1字
20古字釋要第317頁,第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