譌

é ㄜˊ

19画

12

yeto

yrbhf

spyu

02627

19画

12

4111251344335554444

左右结构

基本区U+8B4C

同“讹”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上 部首:言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819頁,第7

同文書局本: 第1180頁,第20

標點整理本: 第1155頁,第12

唐韻》:五禾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吾禾切,𡘋音吪。說文》譌言也,引《》民之譌言,今〈小雅〉作訛。又,《玉篇》:僞也、化也、動也。又,妖言也。𡘋詳訛字註。

又,《山海經》:章莪山有鳥,名曰畢方,見則邑有譌火。【註】譌,亦妖訛字。

又,《集韻》:吾瓜切,瓦平聲 —— 與譁同。

又,《集韻》:古委切,音垝 —— 與詭同。

注解

〔譌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

〔譌〕字拼音是é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爲

〔譌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é] ⑴ 同“訛”。错误。《廣韻•戈韻》:“譌”,同“訛”。 [wá] ⑴ 同“譁”。变化。《廣雅•釋言》:“譌,譁也。” [gu] ⑴ 同“詭”。狡诈。《集韻•紙韻》:“詭,《説文》:‘責也。’一曰詐也。或从為。”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譌的意思

1éㄟˊ

基本解释

同“訛”。错误。《廣韻•戈韻》:“譌”,同“訛”。

2ㄨㄚˊ

基本解释

同“譁”。变化。《廣雅•釋言》:“譌,譁也。”

3guㄍㄨ˙

基本解释

同“詭”。狡诈。《集韻•紙韻》:“詭,《説文》:‘責也。’一曰詐也。或从為。”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三上反切五禾切頁碼74頁,第28

譌譌言也。从言爲聲。《詩》曰:「民之譌言。」

附注丁福保詁林:「案:《慧琳音義》七十七卷十一頁,『譌』注引《說文》『偽言也』,蓋古本如是。二徐本『偽』誤作『譌』,宜改。」按:今《詩・小雅・沔水》作「民之訛言」。《說文》無「訛」,「訛」字後出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五反切五他反頁碼211頁,第1行,第3

譌譌言也。從言爲聲。《詩》曰:「民之譌言。」

鍇注臣鍇曰:「今《詩》作吪,假借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三上反切五禾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394頁,第5許惟賢177頁,第15

譌譌言也。

段注疑當作僞言也。《唐風》。人之爲言。《定本》作僞言。箋云:爲,人爲善言以稱薦之。欲使見進用也。《小雅》。民之訛言。箋云:訛,僞也。人以僞言相陷入。按爲僞譌古同。通用。尚書南譌。《周禮》注,《漢書》皆作南僞。

从言。爲聲。

段注五禾切。十七部。

詩曰:民之譌言。

段注今《小雅》作訛。《說文》無訛有吪。吪,動也。訛者俗字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作為當云作偽,偽即譌字。

𠌶、華、蘤,花同一字,則譌亦同上二字。[一]

作為當云作偽,偽即譌字」。⑴「偽,古作為字。故「東作」「南偽(譌)」作、偽意同」。⑵○上列二說似謂:《尚書》「平秩南譌「,譌字當作偽,偽即「作為」之為之正字。「東作」與「南偽」義同。未知是否?俟質。

作為當云作偽,偽即譌字。[一]朱氏第二次筆記將「譁,謣,譌」三字併為一條訓釋,而其第一次及錢氏筆記僅有「譌」字一條,今從分釋。

譌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149頁,第4字
2陳昌治本第213頁,第7字
3黃侃手批第169頁
4說文校箋第103頁,第2字
5說文考正第96頁,第11字
6說文今釋第340頁,第6字
7說文約注第595頁,第6字
8說文探原第1379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507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61頁,第19字
11標注說文第103頁,第12字
12說文注箋第771頁,第4字
13說文詁林第3094頁【補遺】第16452頁
14通訓定聲第1988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212頁【崇文】第845頁
16說文句讀第294頁
17章授筆記第111頁,第6字
18古字詁林第三冊,第94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268頁,第10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