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戌集下 部首:頁部
武英殿刻本: 第3362頁,第6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403頁,第22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397頁,第2字
音《唐韻》:方矩切;《集韻》:匪父切,𡘋音甫。《說文》:低頭也。从頁,逃省。太史卜書,頫仰字如此。揚雄曰:人面頫。徐鉉曰:頫首者,逃亡之貌,故从逃省。今俗作俯,非是。或作俛。
音又,《玉篇》:靡卷切,音緬 —— 義同。
音又,《廣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他弔切,音糶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典瑞》:頫聘。【註】大夫衆來曰頫,寡來曰聘。又,〈秋官・大行人〉:殷頫以除邦國之慝。【註】殷頫,謂一服朝之歲也。一服朝之歲,五服諸侯,皆使卿以聘禮來頫天子。又,〈小行人〉:存、頫、省、聘、問,臣之禮也。【疏】存、頫、省三者,天子使臣,撫邦國之禮;聘、問二者,是諸侯使臣行聘。《左傳・昭五年》:享頫有璋。【註】頫,見也。【釋文】頫,他弔反。又,他彫反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頫,視也。【註】謂察視也。張衡〈思𤣥賦〉:流目頫乎衡阿兮,睹有黎之圯墳㊟〔「圯墳」應作「圮墳」,圯本義作橋,《說文》「圯」:東楚謂橋爲圯。圯為圮形誤,《說文》「圮」:毀也。本句原作:睹有黎之圮墳。〕。
音又,《集韻》:他刁切,音叨 —— 盥也。
音《韻會小補》:古音流變,字亦隨異,如俯仰之俯,本作頫,或作俛,今皆作俯;而頫音兆,俛音免,不復音俯矣。
注解
〔頫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下,康熙部首是頁部。
〔頫〕字拼音是fǔ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兆、頁。
〔頫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fǔ] ⑴ 低头。后作“俯”。《説文•頁部》:“頫,低頭也。”《廣韻•麌韻》:“頫”,同“俯”。⑵ 引申为低。《晋書•衛瓘傳》:“思字體之頫仰,舉大略而論旃。”㈡ [tāo] ⑴ 盥洗。《集韻•𩫕韻》:“頫,盥也。”㈢ [tiào] ⑴ 视;望。《爾雅•釋詁下》:“頫,視也。”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頫的意思
頫俯
1fǔㄈㄨˇ基本解释
①低头。后作“俯”。《説文•頁部》:“頫,低頭也。”《廣韻•麌韻》:“頫”,同“俯”。
②引申为低。《晋書•衛瓘傳》:“思字體之頫仰,舉大略而論旃。”
頫俯
2tāoㄊㄠ基本解释
◎盥洗。《集韻•𩫕韻》:“頫,盥也。”
頫俯
3tiàoㄊㄧㄠˋ基本解释
◎视;望。《爾雅•釋詁下》:“頫,視也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方矩切頁碼第293頁,第18字續丁孫
頫
低頭也。从𩑋,逃省。太史卜書,頫仰字如此。楊雄曰:人面頫。
鉉注臣鉉等曰:頫首者,逃亡之皃,故从逃省。今俗作俯,非是。
俛
頫或从人、免。
附注邵瑛羣經正字:「今經典中有作俛,無作頫者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七反切分武反頁碼第734頁,第2行,第1字述
低頭也。從頁,逃省聲。太史卜書頫仰字如此。揚雄曰:「人面頫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734頁,第2行,第2字述
俗頫字從人、免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無辨切古音第十三、十四部頁碼第1676頁,第1字許惟賢第735頁,第1字
低頭也。
段注低當作氐。《西京賦》。伏櫺檻而頫聽。聞雷霆之相激。薛綜曰:頫,低頭也。《上林賦》頫杳眇而無見。李善引《聲類》。頫古文俯字。
从𩑋,逃省。
段注逃者多媿而俯。故取以會意。从逃猶从兔也。《匡謬正俗》引張揖《古今字詁》云:頫今之俯俛也。葢俛字本从免。俯則由音誤而製。用府爲聲。字之俗而謬者。故許書不録。俛,舊音無辨切。頫,《玉篇》音靡卷切。正是一字一音。而孫強輩增《說文》音俯四字。不知許正讀如免耳。古音在十三十四部之閒。大徐云方矩切者,俗音也。
大史卜書頫仰字如此。
段注卜或作公。誤。《匡謬正俗》引正作卜。《漢・藝文志》蓍龜十五家四百一卷。大史卜書當在其內。言此者,以正當時多作俛俯非古也。
楊雄曰:人面頫。
段注此葢摘取楊所自作《訓纂》篇中三字。以證从𩑋之意。頫本謂低頭。引伸爲凡低之偁。
俛,頫或从人免。
段注《匡謬正俗》引及小徐皆作俗頫字。篆體或改作俛。解作从人兔。以从兔聲而讀同俯爲龤。不知舊讀同免。《過秦論》。俛起阡陌之中。李善引《漢書・音義》。音免。《史記・倉公傳》。不可俛仰。音免。龜策列傳首俛。《索隱・正義》皆音免。玄應書㒳云俛仰無辨切。《廣韵》俛亡辨切。俯俛也。《玉篇・人部》俛無辨切。俯俛也。此皆俛之正音。而《表記》俛焉日有孶孶。《釋文》音勉。《毛詩》黽勉。李善引皆作僶俛。俛與勉同音。故古假爲勉字。古無讀俛如府者也。頫音同俛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人皆謂俯即頫、俛之俗字,實則不相關。頫、俛當讀免,俯當作㾈。見前。
音與俛同。俯仰之俯正當作㾈。「人面頫」(揚雄語),又有「面靦」語,頫與靦音近,則頫即靦字耳。
人皆謂俯之正字為頫、俛,非也。頫、俛均應讀免(段亦云然)。蓋俯之正字=㾈。
人皆謂俯即頫(或俛)之俗字,實則無關。頫、俛當讀免,俯當作㾈。
頫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575頁,第13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731頁,第7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557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374頁,第7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351頁,第21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1266頁,第4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2170頁,第2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4389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1874頁,第3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228頁,第4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364頁,第7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3025頁,第2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8849頁【補遺】第17341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3253頁,第3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758頁【崇文】第3029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1195頁 |
17 | 章授筆記 | 第369頁,第1字 |
18 | 古字詁林 | 第八冊,第24頁,第1字 |
19 | 古字釋要 | 第845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