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亥集中 部首:魚部
武英殿刻本: 第3524頁,第7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471頁,第2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469頁,第3字
音《廣韻》:所加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師加切,𡘋音沙 —— 與魦同。《爾雅・釋魚》:鯊,鮀。【註】今吹沙小魚。【疏】鯊,一名鮀。陸璣云:魚狹而小,嘗張口吹沙。《通雅》:鯊,吹沙小魚,黃皮黑斑,正月先至,身前半闊而扁,後方而狹,陸氏以爲狹小,非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魚麗于罶,鱨鯊。
义又,海鯊。《正字通》:靑目赤頰,背上有鬣,腹下有翅,味肥美。《六書故》曰:海中所產,以其皮如沙得名,哆口無鱗,胎生,大者伐之盈舟。
音又,《集韻》:所嫁切,沙去聲 —— 義同。
音又,叶山宜切,音師。徐幹〈齊都賦〉:罛鱣鮷,網鯉鯊;拾𧓍珠,籍蛟蠵。
注解
〔鯊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中,康熙部首是魚部。
〔鯊〕字拼音是shā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沙、魚。
〔鯊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ā] ⑴ 〔~魚〕海洋中的大魚,種類很多。有的種類頭上有一噴水孔。性兇猛,捕食其他魚類。鰭稱魚翅,肝可制魚肝油。亦作“沙魚”;亦稱“鮫”。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鯊的意思
鯊鲨
shāㄕㄚ基本解释
◎〔~魚〕海洋中的大魚,種類很多。有的種類頭上有一噴水孔。性兇猛,捕食其他魚類。鰭稱魚翅,肝可制魚肝油。亦作“沙魚”;亦稱“鮫”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吹沙魚 siluroid。亦稱“鯊鮀”、“鮀”,是一種生活在溪澗的小魚。
鯊潯(有吹沙魚遊動的海邊)
2.鯊魚 shark,亦稱“鮫”。包括大約225種食肉性的板鰓亞綱魚類,主要生活於熱帶與亞熱帶的海洋中,具紡錘形的身軀和歪形尾以及堅硬的通常是灰色的皮膚,皮膚上有大量的瘤子,顯得很粗糙,吻部突出於嘴的前邊,兩邊都有鰓孔,雄魚有鰭腳和伸長的腹鰭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所加切頁碼第388頁,第20字續丁孫
魦
異體𩵮
魚名。出樂浪潘國。从𤋳,沙省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二反切所加反頁碼第940頁,第7行,第1字述
魚也。出樂浪潘國。從魚,沙省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今沙魚皮有珠文,可飾刀劒靶。皮亦可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所加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2315頁,第2字許惟賢第1007頁,第6字
魦魚也。出樂浪潘國。从魚。沙省聲。
段注《詩・小雅》有鯊。則爲中夏之魚。非遠方外國之魚明甚。葢詩自作沙字。吹沙小魚也。樂浪潘國之魚必出於海。自作魦字。其狀不可得而言也。或云卽鮫魚。然魦鮫二篆不相連屬也。所加切。十七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今魦魚翅為珍味,段氏以為其狀不可得而知,豈魚翅未曾吃過乎?
今魦魚翅為珍味。段氏以為其狀不知,豈未曾吃過魚翅乎?
魦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767頁,第9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980頁,第8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737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509頁,第7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461頁,第5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1694頁,第1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2866頁,第3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5736頁,第2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2464頁,第5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305頁,第13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490頁,第2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4078頁,第1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11448頁【補遺】第17742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1974頁,第3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1014頁【崇文】第4053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1661頁 |
17 | 章授筆記 | 第476頁,第11字 |
18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395頁,第2字 |
19 | 古字釋要 | 第1074頁,第1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