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亥集下 部首:黍部
武英殿刻本: 第3635頁,第8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517頁,第25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518頁,第56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:舒呂切;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賞呂切,𡘋音暑。《說文》:禾屬而黏者也。以大暑而種,故謂之黍。从禾,雨省聲。孔子曰:黍可爲酒,禾入水也。《字彙》:粟屬。苗似蘆,高丈餘,穗黑色,實圓重,土宜高燥。《詩緝》:黍有二種,黏者爲秫,可以釀酒;不黏者爲黍,如稻之有秔、糯也。《爾雅翼》:黍,大體似稷,故古人倂言黍稷,今人謂黍爲黍穄。《禮・曲禮》:凡祭宗廟之禮,黍曰薌合。
义又,角黍。《續齊諧記》:角黍,菰葉裹黏米爲之,楚俗投汨羅水祠屈原。
义又,地名。《左傳・哀八年》:晉人築五邑,一曰黍丘。【註】梁國下邑縣西南有黍丘亭。又,《史記・秦本紀》:秦取韓負黍。
义又,弓名。《荀子・性惡篇》:繁弱、鉅黍,古之良弓。
义又,黃鳥,一名搏黍。
义又,蟲名。《爾雅・釋蟲》:委黍。【註】䑕婦別名。
义又,蓬名。《爾雅・釋草》:薦黍蓬。
义《六書精薀》㊟〔即《六書精蘊》〕:黍下從
卷目:考證・亥集下 部首:黍部
愛日堂藏本: 第903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82頁,第23字
《左傳・哀八年》晉人築五邑。
謹照原文八年改七年。晉人改宋人。
注解
〔黍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下,康熙部首是黍部。
〔黍〕字拼音是shǔ,上下结构。
〔黍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禾,雨省声。本义是植物名。亦称“稷”、“糜子”。
〔黍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ǔ] ⑴ 〔~子〕一年生草本植物,叶线形,子实淡黄色,去皮后称黄米,比小米稍大,煮熟后有黏性。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黍的意思
黍
shǔㄕㄨˇ基本解释
◎〔~子〕一年生草本植物,叶线形,子实淡黄色,去皮后称黄米,比小米稍大,煮熟后有黏性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禾,雨省声。本义:植物名。亦称“稷”、“糜子”
2.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broomcorn millet。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,可以酿酒、做糕等。
黍,禾属而黏者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。按,今北方谓之黄米。天子乃以雏尝黍。 —— 《礼记·月令》。注:“黍火谷。”黍白芗合。 —— 《礼记·曲礼》无食我黍。 —— 《诗·魏风·硕鼠》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。 —— 《论语·微子》
黍离(喻覆没;衰败。西周亡后,周大夫过故宗庙官室,只见满目黍离,十分荒凉);黍酒(用黍酿制的酒);黍醅(同黍酒);黍月霍(一种杂有黍米的肉羹);黍谷生春(比喻厄运有了好的转机)
3.糜稷一类草本植物。
panic grass;
麦行千里不见土,连山没云皆种黍。 —— 宋· 王安石《后元丰行》
4.古时建立度量衡的依据。
base;
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高可二黍许。 —— 《虞初新志·魏学洢·核舟记》
5.黄米做的饭。
millet;
其镶伊黍。 —— 《诗·周颂·良耜》
杀鸡为黍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舒呂切頁碼第231頁,第13字續丁孫
黍
禾屬而黏者也。以大暑而穜,故謂之黍。从禾,雨省聲。孔子曰:「黍可爲酒,禾入水也。」凡黍之屬皆从黍。
附注段玉裁據《廣韻》改作:「黍可為酒,故从禾入水也。」羅振玉《增訂殷虛書契考釋》:「(甲骨文)或省水。黍為散穗,與稻不同,故作(散開)之狀以象之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叔吕反頁碼第594頁,第3行,第1字述
禾屬而黏也。以大暑而穜,故謂之黍。從禾,雨省聲。孔子曰:「黍可以爲酒,禾入水也。」凡黍之屬,皆從黍。
鍇注臣鍇曰:「此秝黍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舒呂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316頁,第1字許惟賢第575頁,第3字
黍
段注許云雨省聲。則篆體當如是。引孔子曰者。其別說也。
禾屬而黏者也。
段注《九穀攷》曰:以禾況黍。謂黍爲禾屬而黏者。非謂禾爲黍屬而不黏者也。禾屬而黏者黍。禾屬而不黏者𪎭。對文異。散文則通偁黍。謂之禾屬。要之皆非禾也。今山西人無論黏與不黏統呼之曰𪎭黍。太原以東則呼黏者爲黍子。不黏者爲𪎭子。黍宜爲酒,爲羞籩之餌餈,爲酏粥。𪎭宜爲飯。禾黍稻稷各有黏不黏二種。按黍爲禾屬者。其米之大小相等也。其𥝩異。禾穗下垂如椎而粒聚。黍𥝩略如稻而舒散。
㠯大暑而穜。故謂之黍。
段注大衍字也。《九穀攷》曰:伏生《尙書大傳》、《淮南》、《劉向・說苑》皆云:大火中種黍菽。而呂氏《春秋》則云:日至樹麻與菽。麻正𪎭之誤。又《夏小正》。五月初昏大火中種黍菽糜。糜字因下文誤衍。諸書皆言種黍以夏至。《說文》獨言以大暑。葢言種暑之極時。其正時實夏至也。玉裁謂。種植有定時。古今所同。非可叚借。許書經轉寫妄增一字耳。以暑種故謂之黍。猶二月生,八月孰得中和。故謂之禾。皆以曡韵訓釋。
从禾。雨省聲。
段注舒呂切。五部。
孔子曰:黍可爲酒。
段注如稬與秫皆宜酒。
故从禾入水也。
段注依《廣韵》補故从二字。此說字形之異說也。凡云孔子曰者,通人所傳。以禾入水不見其必爲酒。故先雨省聲之說。而禾入水會意之說次之。今之隷書則从禾入水。不从雨省。
凡黍之屬皆从黍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黍【雨】。段五部,孔曰「為酒」不可從。
从雨省聲,雨,黍皆在第五部也[一]。「孔子曰」之訓[二]不可從。[一]凡用數字言第幾部者,皆指段玉裁十五部而言,下同。[二]《說文解字》,黍下有「孔子曰:黍可為酒,故从禾入水也」之訓。
白话解释
黍,禾属而软黏的谷物之一。因为在大暑时节播种,所以称为谐音的“黍”。字形采用“禾”作边旁,用有所省略的“雨”作声旁。 孔子说:“黍可酿酒,禾谷入水。”所有与黍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黍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之,純像帶有黏性的穀類植物。另一形作,緣於黍可釀酒,故增水為形。金文作,改從禾形,以表植物,則為戰國文之形所承繼。篆文作,以從禾、雨構形,而雨為水之誤,則頗失其義。隸書三例,或從雨,或從米,或從禾,則益悖原形。楷書之形,沿自篆文以定體。黍由禾、水二字構成,又和禾、水二字沒聲音關係,所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或以黍和水古聲同屬舌聲透紐,二字雙聲,以為形聲,可備一說。
黍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455頁,第3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582頁,第3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448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292頁,第7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281頁,第5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1013頁,第2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1733頁,第3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3664頁,第3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1492頁,第1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179頁,第17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288頁,第8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2372頁,第1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7258頁【補遺】第17087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1690頁,第1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614頁【崇文】第2453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944頁 |
17 | 說文新證 | 第578頁,第1字 |
18 | 古字詁林 | 第六冊,第668頁,第1字 |
19 | 古字釋要 | 第692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