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上 部首:一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64頁,第3字
同文書局本: 第78頁,第7字
標點整理本: 第4頁,第6字
义《玉篇》:古文天字。註詳大部一畫。
注解
〔𠀘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上,康熙部首是一部。
〔𠀘〕字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兀、兀。
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𠀘的意思
基本释义
𠀘
◎同“天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他前切頁碼第1頁,第4字續丁孫
天
異體𠑺、𠀡、𠀘
顚也。至高無上,从一、大。
附注王國維《觀堂集林》:「古文天字本象人形。……本謂人顛頂,故象人形。……所以獨墳其首者,正特著其所象之處也。」
蔣注武則天新造字:𠀑𠑺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一反切聽連反頁碼第22頁,第6行,第1字述
顛也,至高無上。從一,大。
鍇注臣鍇曰:「通論僃矣。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他前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2頁,第3字許惟賢第1頁,第4字
顚也。
段注此以同部曡韵爲訓也。凡門聞也,戸護也,尾微也,髮拔也皆此例。凡言元始也,天顚也,丕大也,吏治人者也皆於六書爲轉注而微有差別。元始可互言之。天顚不可倒言之。葢求義則轉移皆是。舉物則定名難假。然其爲訓詁則一也。顚者,人之頂也。以爲凡高之偁。始者,女之初也。以爲凡起之偁。然則天亦可爲凡顚之偁。臣於君,子於父,妻於夫,民於食皆曰天是也。
至高無上。从一大。
段注至高無上。是其大無有二也。故从一大。於六書爲會意。凡會意合二字以成語。如一大,人言,止戈皆是。他前切。十二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顛、頂雙聲,天即顛。《易經》:「其人天且劓」。《釋名》二聲:天=顛,天=宣,後人造「祆」字,讀宣。(唐祆教从天,神意。)宣=身,身毒=天竺。
在身之頂曰顛,在萬物之頂曰天。
顛也。天,顛音近。《易•暌》「其人天且劓」,天,即假為顛字。因「天且劓」之天字訓髡髮,髡則頂現,故即以顛名之(顛即頂也)。祆教(回教)之祆字,亦天字之變。天,古讀如顯(見《釋名》),印度古稱天竺,亦曰身毒,唐稱賢豆,音皆如顯,蓋聲之轉也。在身之頂曰顛,在萬物之頂曰天。
顛也。天、顛音近。《易》:「其人天且劓」。天即顛之假借,訓髡,髡則頂見,故以顛名之。漢人讀天有二音:一他連切,一如㬎。(劉熙《釋名》:「天,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,天,顯也,在上高顯也,青徐以舌頭言之,天,坦也。」是其證。)讀如㬎者,祆教之祆是,祆即天字之變。又印度古稱天竺,亦曰身毒,唐曰賢豆,音皆如顯,蓋音之轉也。《說文》於人所習知之字,不訓其誼,第說明其所以然,如「天,下顛也」。「門,聞也」之類是。
白话解释
天,头顶。至高无上,字形由“一、大”构成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從大,「大」即人,而以「」、「」表示人頭頂之上的地方,是虛構的指示符號。金文與甲文構形同意。戰國文字於「大」上則皆作二橫筆,其中作「」者,則與隸書、楷書同形。篆文則將大上二橫畫作一筆,然構字之意並無不同。隸書中或有作「」者,歷來字書皆以為是「天」的古文,金文「天」字另有作「」者,將其圓筆拉長為橫畫,或許即「」字之所本。在六書中屬於合體指事。
天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2頁,第3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13頁,第3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33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1頁,第3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1頁,第3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2頁,第2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4頁,第1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5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4頁,第1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1頁,第3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1頁,第3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16頁,第1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998頁【補遺】第16138頁【後編】第18165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3372頁,第2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2頁【崇文】第5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3頁 |
17 | 說文新證 | 第40頁,第1字 |
18 | 章授筆記 | 第1頁,第3字 |
19 | 古字詁林 | 第一冊,第17頁,第1字 |
20 | 古字釋要 | 第3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