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上 部首:瓦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796頁,第4字
同文書局本: 第752頁,第1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705頁,第4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子孕切,增去聲。《說文》:甗也。《廣韻》:《古史考》曰:黃帝始作甑。《韻會》:𩰿屬也。甗無底曰䰝。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・陶人》:甑實二鬴,厚半寸。【註】量六斗四升曰鬴。《史記・項羽紀》:皆乗船,破釜甑,燒廬舍。
义又,攀倒甑,草名。《本草綱目》:生郊野,葉如薄荷,治風熱,遇煩渴狂躁諸症,擣汁服,效。
音又,《集韻》:慈陵切,音繒 —— 炊器。
卷目:考證・午集上 部首:瓦部
愛日堂藏本: 第446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59頁,第3字
《史記・項羽紀》皆乗船,破釜甑。
謹照原文乗船改沈船。
注解
〔甑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上,康熙部首是瓦部。
〔甑〕字拼音是zè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曾、瓦。
〔甑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瓦,曾声。从瓦,表示是陶制品。本义是古代炊具,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,放在鬲上蒸煮 ([En.] 食物)。
〔甑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èng] ⑴ 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。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,置于鬲上蒸煮,如同现代的蒸锅⑵ 〔~子〕现在蒸饭用的木制桶状物,有屉而无底。⑶ 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
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𣍎的意思
基本释义
𣍎
◎同“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