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中 部首:火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606頁,第10字
同文書局本: 第672頁,第2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622頁,第23字
音《廣韻》:於乾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於虔切;《正韻》:因肩切,𡘋音嫣。《說文》:焉鳥,黃色,出於江淮。象形。《廣韻》:鳥雜色。《禽經》:黃鳳謂之焉。
义又,《玉篇》:安也、疑也。《廣韻》:何也。《詩・衞風》:焉得諼草,言樹之背。
义又,《史記・歷書》㊟〔即《史記・曆書》〕:太初元年,歲名焉逢。【註】《索隱》曰:《漢書》作閼逢。
义又,山名。《史記・匈奴傳》:過焉支山。
义又,國名。《前漢・西域傳》:焉耆國,治員渠城。
音又,《唐韻》:有乾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尤虔切;《正韻》:夷然切,𡘋音䗡。《玉篇》:語巳之辭也。是也。《易・坤卦》:爲其嫌于無陽也,故稱龍焉。
义又,《廣韻》:語助。《詩・邶風》:已焉哉。又,〈鄘風〉:終焉允臧。
义又,《淮南子・時則訓》:天子焉始乗舟,薦鮪子寢廟。【註】焉,猶於也。
音又,《正韻》:延知切,音夷。《周禮・秋官・行夫》:焉使則介之。【釋文】焉,劉音夷。【註】夷使使於四夷,則行夫主爲之介。一謂夷發聲。〇【按】《周禮》本作焉,而註直攺作夷,是焉、夷古通用,不獨音同「也」。《正字通》云:《周禮》焉字連上句讀。居于其國,則掌行人之勞辱事焉,使則介之。焉,語助也,當如字讀。讀作夷,非。《正字通》之說,於文義極順,但二鄭作夷,必非無據,今仍之。又,《廣韻》:謁言切;《集韻》:依言切,𡘋音蔫。《廣韻》:安也。又,不言也
音又,叶於堇切。劉向〈列女贊〉:齊女徐吾,念績獨貧;夜托燭明,李吾絕焉。
音《讀書通》:焉通作案,《禮・三年問》焉使倍之,《荀子・禮論篇》作案使倍之。〇【按】《荀子》內案字頗多,皆係方言,不與焉通,《讀書通》非。《說文》焉鳥之焉,徐鉉作有乾切,讀若䗡,《韻會》因之。今从《玉篇》、《廣韻》讀嫣。
注解
〔焉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中,康熙部首是火部。
〔焉〕字拼音是yā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正、。
〔焉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小篆字形。像鸟形。本义是焉鸟。
〔焉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ān] ⑴ 与介词“于”加代词“是”相当⑵ 乃,才⑶ 文言疑问词,怎么,哪儿⑷ 文言助词
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𤇟的意思
基本释义
𤇟
◎同“焉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上反切有乾切頁碼第121頁,第10字續丁孫
焉
異體𤇟
焉鳥,黃色,出於江淮。象形。凡字:朋者,羽蟲之屬;烏者,日中之禽;舄者,知太歲之所在;燕者,請子之𠊱,作巢避戊己。所䝿者故皆象形。焉亦是也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七反切有連反頁碼第316頁,第6行,第2字述
焉鳥,黃色,出於江淮。象形。凡字朋者,羽蟲之長。烏者日中之禽,舄者知太歲之所在,燕者請子之候,作巢避戊己。所貴者故皆象形,焉亦是也。
鍇注臣鍇曰:「借爲詞助也,此二字雖各象形,文體皆出於烏字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上反切有乾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627頁,第2字許惟賢第279頁,第5字
焉鳥,
段注逗。
黃色。出於江淮。
段注今未審何鳥也。自借爲詞助而本義廢矣。古多用焉爲發聲。訓爲於。亦訓爲於是。如《周禮》焉使則介之。《晉語》焉作爰田,焉作州兵。《左傳》晉鄭焉依,裔焉大國。《公羊傳》焉爾,焉門者,焉閨者。呂覽,《淮南》焉始乗舟。《三年問》焉爲之立中制節,焉使倍之,焉使不及也。《招䰟》巫陽焉乃下招。
象形。
段注有乾切。十四部。
凡字,朋者羽蟲之長。烏者日中之禽。
段注《淮南書》曰:日中有踆烏。靈憲曰:日陽精之宗。積而成烏。烏有三趾。陽之類故數奇。
舄者知大歲之所在。
段注《淮南書》曰:蟄蟲鵲巢。皆向天一。按天一謂太陰所建也。《博物志》曰:鵲背太歲。然則鵲巢開戸。向天一而背歲。
燕者請子之𠊱。
段注見乙部。
作巢避戊己。
段注亦見《博物志》。陸氏佃,羅氏願皆曰:燕之來去皆避社。又戊己日不取土。
所貴者故皆象形。
段注鳥多矣。非所貴皆爲形聲字。今字作鳳,作䧿,作鵲,作鳦,作鷰。則惟烏,焉不改焉。
焉亦是也。
段注焉亦象形。必有可貴者也。按烏,舄,焉皆可入《鳥部》。云從鳥省。不爾者,貴之也。貴燕故旣有燕部。又有乙部。朋何以不別爲部也。冠於羣鳥之首矣。故傅諸小篆也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訓於,焉、於雙聲。黄色焉鳥或即烏字亦未可知。
訓於者,於、焉雙聲,於即烏之古義。黄色焉鳥或即烏字亦未可知。《荀子》有「案」(案?)字(案即焉)。案即於字,焉恐即烏字。
字形解说
金文字形從鳥,右上部分似「正」,為鳥之羽冠。戰國文字則將羽冠之形移於鳥身之上為鳥首,成為上像其頭,中像其身、羽,左下像其腳的具體實像。篆文、隸書及楷書皆和戰國秦系文字同形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
焉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240頁,第6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324頁,第4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253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160頁,第16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153頁,第11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545頁,第2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943頁,第1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2225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792頁,第1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97頁,第2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158頁,第12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1219頁,第1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4289頁【補遺】第16639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2863頁,第3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325頁【崇文】第1297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471頁 |
17 | 說文新證 | 第311頁,第1字 |
18 | 章授筆記 | 第167頁,第3字 |
19 | 古字詁林 | 第四冊,第264頁,第1字 |
20 | 古字釋要 | 第404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