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画

5

gmwc

mbye

alix

10407

9画

5

125342154

上下结构

扩展AU+3A85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下 部首:攴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121頁,第18

同文書局本: 第469頁,第22

標點整理本: 第416頁,第42

廣韻》:古行切;《集韻》:居行切,𡘋音庚。說文》:𢻰也。九經字樣》:隷省作更。禮・曲禮》:君子問更端。

又,《禮・月令》:易皮幣。【註】易,猶更也。又,《史記・曹相國世家》:舉事無所變更。

又,《禮・儒行》:乃留,更僕未可終也。【釋文】更,代也。

又,《史記・平準書》:悉巴蜀租賦,不足以更之。【註】韋昭曰:更,續也。或曰:更,償也。

又,《玉篇》:更,歷也、復也。類篇》:迭也。

又,《禮・文王世子》:遂設三老五更。【註】年老更事致仕者也。後漢・禮儀志》〔註〕:五更老人,知五行更代之事者。

又,《前漢・昭帝紀》: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,皆勿收。【註】更有三品,有卒更,有踐更,有過更,古者正卒無常,人皆當迭爲之。一月一更,是爲卒更也。貧者欲得顧更錢者,次直者出錢顧之,是爲踐更也。天下人皆直戍邊三日,亦名爲更,律所謂繇戍也。諸不行者,出錢三百入官,官以給戍者,是爲過更也。

又,因時變易刻漏曰更。張衡〈西都賦〉:衞以嚴更之署。【註】督夜行鼓也。又,《豹隱紀談》:楊萬里詩:天上歸來有六更。【註】內樓五更後,梆鼓徧作,名蝦蟇更。禁門初開,百官隨入,所謂六更也。

又,官名。前漢・百官公卿表》:太子率更家令。【註】師古曰:掌知刻漏,故曰率更。
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𡘋古孟切,音亙。增韻》:再也。

又,《韻補》叶居良切。司馬相如〈長門賦〉:望中庭之藹藹兮,若季秋其降霜;夜曼曼其若歲兮,懷鬱鬱其不可再更。

卷目:考證・卯集下 部首:攴部

愛日堂藏本: 第258頁,第3

同文書局本: 第1649頁,第17

《禮・月令》易皮幣。〔註〕易,猶更也。

謹照原文易皮幣改更皮幣。易猶更也改更猶易也。

《張衡・西都賦》

謹按西都賦班固所作,謹照原書張衡改班固。

注解

〔㪅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下,康熙部首是攴部

〔㪅〕字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丙、攴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㪅的意思

基本释义

同“更”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三下反切古孟切、古行切頁碼97頁,第27

異體

㪅改也。从攴丙聲。

附注按:隸變作「更」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六反切干諍反頁碼261頁,第3行,第1

㪅改也。從攴丙聲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三下反切古孟切、古行切古音第十部頁碼493頁,第3許惟賢221頁,第2

㪅改也。

段注更訓改。亦訓繼。不改爲繼。改之亦爲繼。故《小雅・毛傳》曰:庚,續也。用部庸下曰:庚,更事也。《列子》云:五年之後。心庚念是非。口庚言利害。七年之後。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。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。皆假庚爲更。今人分別平去二音。非古也。

从攴。丙聲。

段注古孟切。又古行切。古音在十部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「三老五更」,更即將也,即中更,上更等是也。[一]

更、庚皆訓續。庚之本義究不可知,《說文》𠈯(兵),漢有「更卒」,持干卒(干,《說文》有,𢧀字後起)庚亦从干,兵也。漢有「率更令」,率,帥也;更,兵也;猶將軍也。敲更之更訓續訓改皆可。

「三老五更」,「五更」者,五個大將也,他說皆非(三老,三公;五更,五將,猶秦有中更、左更等稱)。

「三老五更」,「五更」者,五個大將也。[一]《禮記•文王世子》:「三老五更,羣老之席位焉」。鄭玄注:「三老五更,各一人,皆年更事致仕者也。」

白话解释

更,改变。字形采用“攴”作边旁,采用“丙”作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「更」作「」,從攴、丙聲,像駕馬手執之「鞭策」,是「鞭」之初文,卜辭多用為「鞭驅」之義。西周金文均作「」,從攴,從重、丙聲,聲符重疊,多用為「更續」之義;戰國文字凡有二類,金文、陶文、古璽文字,與篆文同形,並皆定形為從攴、丙聲,作上下結構。郭店楚簡「更」字異體則改作左右結構,於丙下又踵益「口」形作「」。隸書既從篆文,復將丙與攴筆畫疊合,隸變作「更」,為楷書之所本。《說文‧攴部》:「更,改也。从攴、丙聲。」從攴,表示與駕馭之事物相關;從丙,表示音讀,因更續而有改變的意思,本義是改變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
更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192頁,第8字
2陳昌治本第264頁,第3字
3黃侃手批第210頁
4說文校箋第129頁,第7字
5說文考正第123頁,第24字
6說文今釋第439頁,第3字
7說文約注第753頁,第3字
8說文探原第1769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638頁,第4字
10說文標整第78頁,第7字
11標注說文第128頁,第9字
12說文注箋第958頁,第3字
13說文詁林第3650頁【補遺】第16546頁
14通訓定聲第3684頁,第2字
15說文義證第260頁【崇文】第1037頁
16說文句讀第371頁
17說文新證第241頁,第1字
18章授筆記第143頁,第4字
19古字詁林第三冊,第649頁,第1字
20古字釋要第335頁,第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