勾

gōugòu ㄍㄡㄍㄡˋ

4画

2

qci

pi

ryzs

27720

4画

2

3554

半包围结构

基本区U+52FE

指勾画、勾勒。(gòu)指坏事。用笔画出符号,勾画,勾勒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勹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348頁,第2

同文書局本: 第150頁,第23

標點整理本: 第80頁,第3

篇海》:古侯切,音溝。

又,古𠋫切,音遘 —— 勾本作句。

注解

〔勾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勹部

〔勾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gōu、gòu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勹、厶

〔勾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gōu] ⑴ 用笔画出符号,表示删除或截取⑵ 画出形象的轮廓,描画⑶ 用灰、水泥等涂抹建筑物的缝( fèng )⑷ 调和使黏,调味⑸ 牵引,招引⑹ 停留,逗留⑺ 摄取⑻ 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 [gòu] ⑴ 事情,多指坏事⑵ 古同“够”,达到,探取。⑶ 姓。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勾的意思

1gōuㄍㄡ

基本解释

用笔画出符号,表示删除或截取。~销。~乙(在报刊书籍的某些词句两端画上像“乙”的记号,表示作为资料)。

画出形象的轮廓,描画。~画。~勒。

用灰、水泥等涂抹建筑物的缝( fèng )~缝。

调和使黏,调味。~芡。

牵引,招引。~引。~通。

停留,逗留。~留。

摄取。~魂摄魄(形容使人心神摇荡,控制不住)。

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。~股定理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
1.本作“句”。弯曲 。

bend;

勾垂(弯曲低垂);勾着背;勾曲。

2.删除或截取。

cancel;

谢安已令吏部郎 袁彦伯撰策文,文成, 安辄勾点,令更治改。 —— 《魏书·司马叡传》把报上的新词勾出来

勾除(勾销,除掉);勾抹(勾除;抹掉);勾却(勾销,取消)

3.勾勒(用笔先勾一个轮廓) 。

delineate;

勾染(勾勒渲染);勾填(勾勒填描)

4.勾结。

collude with;

都是这些和尚勾合光棍,在外诈作客商模样。 —— 清· 艾衲居《豆棚闲话》

勾哄(勾结哄骗);勾合(勾结;串通,结合)

5.勾引,引诱。

seduce;

他在王婆茶房里,和 武大娘子勾搭上了。 —— 《水浒传》

勾将(引杀;纠集);勾惹(引逗,挑逗);勾挑(勾引挑逗);勾戏(勾引调戏);勾肆(勾拦瓦肆的简称。宋元时说书演戏的场所,后来也指妓院);勾拽(勾引)

6.捉拿,逮捕。

catch;

其实犯死罪免死充军者,以著伍后所生子孙替役,不许勾原籍子孙。 —— 《明史·刑法志》

勾提(捉拿,拘捕);勾摄公事(拘捕罪犯);勾追(追捕,捉拿);勾取(捉拿);勾致(拘捕)

7.调和使粘 。

thicken;

勾点杂合面;勾一锅粥给大家吃。

8.得到 。

get;

勾唤(传唤);勾扰(传唤干扰);勾集(召集);勾军(征兵);勾迁(征调,调遣)

名词

1.古代指不等腰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 。

the shorter leg of a right triangle;

勾股弦定理。

2.另见 gòu。

2gòuㄍㄡˋ

基本解释

事情,多指坏事。~当。

古同“够”,达到,探取。

姓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圈套 。

trap;

勾中(圈套)

形容词

1.用同“够”。足够;能够。

enough; sufficient; can;

这米则有一石六斗,内中又有泥土糠皮,舂将来则勾一石多米。 —— 《陈州粜米》

你勾得着那么高吗?

2.另见 gōu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三上反切古矦切、九遇切頁碼67頁,第8

異體𠯶、句

句曲也。从口𠃚聲。凡句之屬皆从句。

附注段玉裁注:「古音總如鉤。後人句曲音鉤,章句音屨。又改句曲字為勾。」
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『丩』字表示糾纏繚繞之義,『句』字从『丩』,『口』形為分化符號,應該也是表示糾纏繚繞一類的意義。何琳儀《戰典》以為从丩、口聲,也說得通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五反切梗尤反頁碼189頁,第7行,第1

句曲也。從口丩聲。凡句之屬,皆從句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三上反切九遇切古音第四部頁碼349頁,第7許惟賢157頁,第9

句曲也。

段注凡曲折之物。侈爲倨,斂爲句。《考工記》多言倨句。《樂記》言倨中矩,句中鉤。《淮南子》說獸言句爪倨身。凡地名有句字者皆謂山川紆曲。如句容,句章,句餘,高句驪皆是也。凡《章句》之句亦取稽畱可鉤乙之意。古音總如鉤。後人句曲音鉤。《章句》音屨。又改句曲字爲勾。此淺俗分別。不可與道古也。

从口。丩聲。

段注古矦切。古音也。四部。又九遇切。今音也。

凡句之屬皆从句。

白话解释

句,弯曲。字形采用“口”作边旁,“丩”作声旁。所有与句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句”作边旁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之,中像鉤環,二側像鉤帶(《轉注釋義》,P.12),屬象形。金文作,鉤帶上移,脫離鉤環,稍失其形。戰國文字作,承自金文之形,將鉤帶相連。篆文承於戰國文字之,《說文》誤以鉤帶為「丩」字,且以之為聲符。字經隸書,體變作,楷書沿之以定體,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。以上諸形,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

句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133頁,第7字
2陳昌治本第190頁,第6字
3黃侃手批第155頁
4說文校箋第91頁,第3字
5說文考正第86頁,第1字
6說文今釋第297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511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1228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445頁,第1字
10說文標整第54頁,第8字
11標注說文第91頁,第7字
12說文注箋第681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2858頁【補遺】第16416頁
14通訓定聲第1395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187頁【崇文】第745頁
16說文句讀第260頁
17說文新證第152頁,第1字
18古字詁林第二冊,第674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241頁,第2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