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子集下 部首:十部
武英殿刻本: 第361頁,第5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56頁,第4字
標點整理本: 第85頁,第16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疑古切,音五。《說文》:牾也。五月隂氣午逆,陽冒地而出也。【徐曰】五月陽極隂生,仵者,正衝之也。
义又,辰名。《爾雅・釋天》:太歲在午曰敦牂。《淮南子・時則訓》:斗五月指午。
义又,《廣韻》:交也。《韻會》:一縱一橫曰旁午,猶言交橫也。《儀禮・特牲饋食》:心舌皆去,本末午割之。【註】縱橫割也。《禮・內則》:男角女羈。【註】午達曰羈。【疏】度尺而午,令女剪髮,留其頂上,縱橫各一,相通達也。《前漢・霍光傳》:使者旁午。【註】旁午,分布也。
义又,舛午,違背也。見《前漢・劉向傳》。
义又,《前漢・劉向傳》:水旱飢蝝,蠭午𡘋起。【註】猶雜沓也。
义又,段成式詩:良人爲漬木瓜水,遮却紅腮交午痕。
义又,《韻會》:馬屬午。晉姓司馬,因攺司馬官爲典午。
注解
〔午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十部。
〔午〕字拼音是wǔ,独体字。
〔午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本义是御马索。
〔午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wǔ] ⑴ 地支的第七位,属马。⑵ 用于计时⑶ 古同“忤”、“迕”,逆,背。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午的意思
午
wǔㄨˇ基本解释
①地支的第七位,属马。
②用于计时。~时(白天十一点到一点)。~间。~饭。~睡。~休。~夜(半夜、子夜)。
③古同“忤”、“迕”,逆,背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象形。本义:御马索。
2.同本义。
rope that use to manage horse;
[甲骨文“午”字]疑当是索形,殆驭马之辔也。 —— 郭沫若《甲骨文字研究》
3.地支的第七位。
the seventh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;
4.与天干相配,用以纪年。
太岁在午曰敦羊。 —— 《尔雅》
5.用以纪月。即农历五月。
午,五月阴气午逆阳,冒地而出。 —— 《说文》
6.用以纪日。
庚午之日,日始有谪。 —— 《左传》
7.用以纪时,即十一时至十三时;正午,白天十二时。
noon;
午战于彼。 —— 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时已过午。 —— 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过午已昏。 —— 明· 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
午枕(午睡);午牌(午时);午晌(晌午);午炮(正午的号炮);午火(正午烈日);午天(中午);午斋(中午的斋食);午暑(中午的暑气);午漏(午时滴漏);午际(午初);午上(中午前);午潮(正午的潮水);午茶(午饭后的茶水)
8.十二肖属马,因亦为马的代称 。
horse;
午日三公(马)
9.干支逢五日午。亦特指五月初五 。
five;
端午;重午;午月(五月);午节(端五节)
10.古人以十二支配方位,午为正南,因以为南方的代称 。
southern;
午上(南方的上空)
形容词
◎纵横相交。
crisscross;
度尺而午。 —— 《仪礼》。郑玄注:“一纵一横曰午。”
午午(交错杂沓的样子);午道(纵横交贯的要道);午贯(十字形交叉贯穿);午割(交叉切割)
动词
1.通“仵”。违反。
violate;
午其众以伐有道,求得当欲,不以其所。 —— 《礼记·哀公问》朝臣舛午。 —— 《汉书·刘向传》
2.通“迕”。抵触,相遇。
conflict; meet with;
视可午其军、取其将…若是则为利者不攻也。 —— 《荀子·富国》
越南字释义
午
1◎同“吘”。
午
2◎同“𢨵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疑古切頁碼第493頁,第2字續丁孫
午
啎也。五月,陰气午逆陽。冒地而出。此與矢同意。凡午之屬皆从午。
附注郭沫若《甲骨文字研究》以為甲骨文「午」字「疑當是索形,殆馭馬之轡也」。而金文「誤以為杵形而譌變」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八反切偶古反頁碼第1147頁,第6行,第1字述
啎也。五月陰气午逆陽,冒地而出也。此與矢同意。凡午之屬,皆從午。
鍇注臣鍇曰:「人爲陽,一爲地,丨爲陰气貫地,午逆陽也,五月陽極而陰生。仵者,正衝之也,矢亦象衝逆也。《律厤志》曰:『咢布於午。』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疑古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982頁,第1字許惟賢第1294頁,第2字
啎也。
段注啎者,屰也。
五月侌气啎屰昜。冒地而出也。
段注啎屰各本作午逆。今正。《律書》曰:午者,陰陽交。故曰午。《律曆志》曰:咢布於午。《天文訓》曰:午,仵也。陰氣從下上。與陽相仵逆也。《廣雅・釋言》。午,仵也。按仵卽啎字。《四月》純陽。五月一陰屰陽。冒地而出。故製字以象其形。古者横直交互謂之午。義之引申也。《儀禮》度而午。注云:一縱一横曰午。
象形。
段注各本無此二字。今補。
此與矢同意。
段注矢之首與午相似。皆象貫之而出也。疑古切。五部。
凡午之屬皆从午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午(上聲),啎(去聲),古無去聲,皆讀上聲,故二字實即一字。
或云午即杵,舂从午是也。然午訓啎,啎訓屰,啎之入聲為屰,故啎、屰實一誼,然則午、屰同。一縱一橫曰午,亦為乂之借。
白话解释
午,逆反。在地支中,“午”代表五月,这时地里的阴气逆反阳气,从地面冒出。“午”字的造字方法与“矢”字的造字方法相同。所 有与午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午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、金文字形都像兩頭粗大而中間纖細的舂米棒槌。金文午字又寫作、,則上下兩端已經形變而趨於線條化,為戰國文字、篆文之形所承襲。午字假借為地支的名稱之後,另轉注為「杵」字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
午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977頁,第2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1252頁,第3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933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654頁,第6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587頁,第3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2175頁,第2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3612頁,第1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7260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3096頁,第1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390頁,第5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628頁,第4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5172頁,第1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14252頁【補遺】第18147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1559頁,第1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1299頁【崇文】第5193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2143頁 |
17 | 說文新證 | 第980頁,第1字 |
18 | 章授筆記 | 第614頁,第3字 |
19 | 古字詁林 | 第十冊,第1137頁,第1字 |
20 | 古字釋要 | 第1364頁,第2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