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上 部首:口部
武英殿刻本: 第398頁,第5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71頁,第8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9頁,第6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:公戸切;《韻會》:果五切;《正韻》:公土切,𡘋音鼓。《爾雅・釋詁》:古,故也。《說文》:从十、口。識前言者也。徐鉉曰:十口所傳,是前言也。《玉篇》:久也,始也。《書・堯典》:曰若稽古帝堯。《詩・邶風》:逝不古處。《前漢・藝文志》:世歷三古。孟康曰:伏羲上古,文王中古,孔子下古。
义又,《禮・祭義》:以祀天地、山川、社稷、先古。【註】先古,謂先祖也。
义又,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》:輪已庳,則於馬終古登阤也。【註】終古,猶言常也。
义又,賁古,縣名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益州郡賁古縣。
义又,姓。《廣韻》:周太王從邠適岐,稱古公,其後氏焉。漢有古初,蜀志有廣漢功曹古牧,北魏有古弼。
义又,草名。《爾雅・釋草》:紅,蘢古。【註】俗呼紅草爲蘢鼓,語轉耳。
音又,《集韻》:古暮切,音顧 —— 亦作故,義同。劉向〈九歎〉:興離騷之微文兮,兾靈修之壹悟。還余車于南郢兮,復姓軌于初古。
音又,《字彙補》:溪姑切,音枯 —— 古成氏,複姓。漢廣漢太守古成雲。後秦古成詵,以文章參樞密。
注解
〔古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古〕字拼音是gǔ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十、口。
〔古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十,从口。本义是古代。一般分为太古、上古、中古、近古。
〔古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gǔ] ⑴ 时代久远的,过去的,与“今”相对⑵ 古体诗的简称⑶ 姓。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古的意思
古
gǔㄍㄨˇ基本解释
①时代久远的,过去的,与“今”相对。~代。~稀(人七十岁的代称,源于杜甫《曲江》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)。~典。~风。~训。~道(a.指古代的道理;b.古朴;c.古老的道路)。
②古体诗的简称。五~(五言古诗)。七~(七言古诗)。
③姓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会意。从十,从口。本义:古代。一般分为太古、上古、中古、近古。
2.同本义。
ancient times;
古,故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大古冠布。 —— 《仪礼·士冠礼》。注:“大古,唐虞以上。”以是为近古也。 —— 《谷梁传·桓公三年》。注:“古,谓五帝时。”慨长思而怀古。 —— 《文选·张衡·东京赋》别求闻由古先哲王。 —— 《书·康诰》故察己则可以知人,察今则可以知古。古今一也,人与我同耳。 —— 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故古之人君,量而不欲入者,许由、 务光是也。 —— 清· 黄宗羲《原君》
远古(遥远的古代);古字(指隶书以前的古代文字);古器(可供玩赏的古代器物;古代乐器);古货(古代货币);古贤(古代贤人)
3.古代的事物,特指先哲的遗典、道统。古代的典章、文献。
books or orthodoxies of ancient sages;
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 —— 唐· 韩愈《师说》宽至雒阳,复从 周王孙受古义,号《周氏传》。 —— 《汉书·丁宽传》
仿古;考古;拟古;怀古;古义(古书的义理);古谊(古代典籍之义理);古逸(指未加纂辑的古诗文等)
4.古人。
the ancients;
古人云:“以地事秦,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。” —— 宋· 苏洵《权书·六国论》陈古义以刺今,不说德而好色也。 —— 《诗·郑风·女曰鸡鸣序》
古老上人(古人);古义(古人立身行事的道理;古人对经籍的传统解释);古节(古人立身的节操);古谊(古贤人之风义)
5.天。
Heaven;
天为古。 —— 《周书·周祝》曰若稽古。 —— 《书·尧典》其于中古乎。 —— 《易·系辞传》
古帝(指天帝);古后(先王,前代帝王)
6.古体诗的简称 。
form of pre-Tang poetry;
古风(古体诗。每篇字数不拘,每句有四言、五言、六言、七言等,不讲平仄,用韵亦较自由);五言古;七言古。
7.古巴的简称 。
Cuba;
中古建交。
8.象声词。如;古剌剌(旗子飘动或甩鞭的声响);古鲁鲁(古鹿鹿。形容物体转动;也指腹内肠子蠕动或液体喷出的声响);古都都(多形容水不断涌出的声响)
形容词
1.久远;古老 ancient; age-old ——用来指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的东西。
古,久也。 —— 《玉篇》逝不古处。 —— 《诗·邶风·日月》古训是式。 —— 《诗·大雅·烝民》今之于古也。 —— 《吕氏春秋·长见》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。 —— 元· 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圣贤名古邈,羁旅病年侵。 —— 唐· 杜牧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承湘南亲友》
古文明;古王朝;古堡(边疆古老的城堡;营垒);古渡(古老的渡口);古始(远古);古礼(古时的礼制)
2.质朴 。
simple;
古穆(古朴凝重);古峭(古朴端肃;古朴简劲);古健(古朴雄健);古常(古朴寻常)
3.奇特,不同凡俗;执拗。
strange;
古执(固执。古板执拗);古董(方言。比喻顽固守旧的人);古涩(形容文句古奥难读)
4.旧,原来。
old; former;
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、八月,此殊未当。 —— 宋· 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良人惟古欢,枉驾惠前绥。 —— 《古诗十九首》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公戶切頁碼第67頁,第15字續丁孫
古
故也。从十、口。識前言者也。凡古之屬皆从古。
鉉注臣鉉等曰:十口所傳是前言也。
𠖠
古文古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古,本義為堅固,『故也』為假借義。甲骨文从『毌』(象盾形),『口』形是指事符號,『毌』可能有兼聲的作用。『毌』是古人以為最堅固的物品之一,於是在造表示『堅固』的概念的字時,便以『毌』字加上『口』形來表示。金文的『古』字上部的『毌』形漸漸線條化,至春秋戰國時代,上部變成『十』字形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昆覩反頁碼第191頁,第3行,第1字述
故也。從十、口,識前言者也。凡古之屬,皆從古。
鍇注臣鍇曰:「古者無文字,口相傳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191頁,第4行,第1字述
古文古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公戸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352頁,第1字許惟賢第158頁,第7字
故也。
段注《邶風》、《大雅・毛傳》曰:古,故也。《攵部》曰:故,使爲之也。按故者,凡事之所以然。而所以然皆備於古。故曰古,故也。《逸周書》。天爲古。地爲久。鄭注尚書稽古爲同天。
从十口。識前言者也。
段注識前言者口也。至於十則展轉因襲。是爲自古在昔矣。公戸切。五部。
凡古之屬皆从古。
古文古。
白话解释
古,故旧。字形采用“十、口”会义。表示能记忆先人圣语的人。所有与古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古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之「古」,原本作,上從十,下從口。一口為一代,十口為十代,相繼傳承,歷時長久。即事經許多代的人輾轉流傳,年代自必久遠。其另一形作,因被借為方國之名,就加(ㄨㄟˊ wéi)以示區別,則其構形為從、古聲。金文、戰國文字、篆文之形都承甲骨文而來,隸書、楷書繼之而不變,當為從十、從口以會意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古文是晚周俗體。
古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134頁,第7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191頁,第7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156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91頁,第10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86頁,第8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299頁,第1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514頁,第2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1233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447頁,第3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55頁,第3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92頁,第1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685頁,第2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2868頁【補遺】第16418頁【後編】第18230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1639頁,第2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187頁【崇文】第745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262頁 |
17 | 說文新證 | 第154頁,第1字 |
18 | 古字詁林 | 第二冊,第683頁,第1字 |
19 | 古字釋要 | 第242頁,第7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