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画

5

kyni

rine

jsk

63092

8画

5

25145534

左右结构

基本区U+548F

意为有韵律地吟唱。咏诗,咏怀。在名字中多指情感丰富,善于表达情感之意,有利于生活平安喜乐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上 部首:口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430頁,第1

同文書局本: 第185頁,第7

標點整理本: 第113頁,第1

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𡘋爲命切,音泳。說文》本作詠,歌也。前漢・東方朔傳》:彈琴其中,以咏先王之風。禮・文王世子》:適饌省醴,養老之珍具,遂發咏焉。【註】發咏,謂以樂納之。

又,《集韻》或作永。詩・魏風》:誰之永號。釋文》作咏。〇【按】《玉篇》、《廣韻》諸書本作咏。字彙》作咏,从二水,附六書,非,今改正。

注解

〔咏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

〔咏〕字拼音是yǒ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口、永

〔咏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口,永声。又作“詠”。本义是曼声长吟;歌唱。

〔咏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yǒng] ⑴ 唱,声调有抑扬地念⑵ 用诗词等来描述,抒发感情⑶ 指诗词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咏的意思

yǒngㄩㄥˇ

基本解释

唱,声调有抑扬地念。~赞。歌~。吟~。~唱。

用诗词等来描述,抒发感情。~梅。~史。~怀。~叹。~叹调(富于抒情的独唱曲)。

指诗词。佳~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
1.形声。从口,永声。又作“詠”。本义:曼声长吟;歌唱。

2.同本义。

chant; sing; intone;

詠,歌也。或从口。 —— 《说文》。段注:“尧典曰:‘歌永言。’乐记曰:‘歌为之言也,长言之也。说之,故言之;言之不足,故长言之。’”搏拊琴瑟以咏。 —— 《虞书》。郑注:“谓歌诗也。”五曰夷则,所咏歌九则,平民无二也。 —— 《国语·周语下》人喜则斯陶,陶斯咏。 —— 《礼记·檀弓》咏而归。 —— 《论语·先进》咏殷周之《诗》。 —— 班固《东都赋》

咏士(诗人);咏雪(咏絮。泛指有诗才的女子);咏哦(歌咏吟哦);咏吟(曼声诵读);咏言(吟诗)

3.用诗词等形式来写景抒情。

narrate in poetic form;

若是而不从,动而不悛,则文咏物以行之,求贤良以翼之。 —— 《国语·楚语上》歌以咏志。 —— 《乐府诗集·曹操·步出夏门行》

咏桑寓柳(喻表面上赞美此事物,实际是为寄托对他事物的情感);咏志(以诗歌抒发心志);咏风嘲月(诗人写诗,常以风月为题材,故常泛称写诗为咏风嘲月)

4.歌颂。

sing the praise of;

含淳咏德之声盈耳。 —— 汉· 王褒《四子讲德论》

咏颂(歌颂);咏仁(歌颂仁德);咏德(歌颂高尚的品德)

名词

指诗歌等韵文作品 poetry不有佳咏,何伸雅怀。——唐· 李白《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》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三上反切爲命切頁碼72頁,第1

詠歌也。从言永聲。

咏詠或从口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五反切于柄反頁碼202頁,第6行,第1

咏歌也。從言永聲。

鍇注臣鍇曰:「《尚書》:『歌永言。』」

反切………頁碼202頁,第6行,第2

詠或從口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三上反切爲命切古音第十部頁碼378頁,第1許惟賢170頁,第4

咏歌也。

段注《堯典》曰:歌永言。《樂記》曰:歌之爲言也。長言之也。說之,故言之。言之不足,故長言之。

从言。永聲。

段注爲命切。古音在十部。

詠或从口。

白话解释

咏,歌吟。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“永”作声旁。“咏”,有的“詠”采用“口”作边旁,写作“咏”。

字形解说

金文從口、永聲。篆文從言、永聲,或體從口、永聲。隸書、楷書從言、永聲。「詠」的本義為長聲歌唱、吟唱,因此從「言」(或「口」,言是用口發聲,義屬同類)表義;從「永」聲有兼義的功能,依《說文》,「永」字的本義是河水長流,歌咏必需拉長聲,就像河水長流,因此「詠」從「永」聲有兼義的功能。各形在六書中都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
詠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143頁,第5字
2陳昌治本第204頁,第1字
3黃侃手批第163頁
4說文校箋第98頁,第2字
5說文考正第92頁,第10字
6說文今釋第324頁,第1字
7說文約注第565頁,第2字
8說文探原第1318頁,第2字
9說文集注第483頁,第2字
10說文標整第58頁,第29字
11標注說文第98頁,第10字
12說文注箋第737頁,第1字
13說文詁林第3007頁【補遺】第16442頁
14通訓定聲第3677頁,第1字
15說文義證第202頁【崇文】第805頁
16說文句讀第281頁
17古字詁林第三冊,第48頁,第2字
18古字釋要第260頁,第8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