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丑集下 部首:夕部
武英殿刻本: 第581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246頁,第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81頁,第16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祥易切,音席 —— 晨之對,暮也。《尚書大傳》:歲之夕、月之夕、日之夕,謂𦠼爲歲夕、晦爲月夕、日入爲日夕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以永今夕。
义又,朝見曰朝,夕見曰夕。〈晉語〉:平公射鷃不死,使豎襄搏之,失;公怒,將殺之。叔向聞之夕。【註】夕見于朝以諫也。
义又,七夕。《齊諧記》:桂陽武丁有仙道,謂弟曰:七月七夕,織女當渡河暫詣牽牛。《荆楚歲時記》:七夕,婦女結綵樓,陳瓜果庭中,穿七孔針以乞巧。柳宗元有〈乞巧文〉。
义又,官名。夕郎,漢制,給事黃門之職。
义又,地名。《左傳・莊十九年》:楚子卒,鬻拳葬諸夕室。
义又,山名。《山海經》:渾夕之山。又,曹夕之山。
义又,姓。望出巴郡。見《統譜》。
义又,斜也。《呂覽》:正坐于夕室,謂室斜而正其坐也。又,與昔通。《莊子・天運篇》:通昔不寐。
音又,叶在爵切,音皭 —— 猶宿也。《詩・齊風》:齊子發夕。陸德明疏:發朝也,叶上鞹薄。
义《說文》:从月半見。【徐曰】月字之半,月初生則暮見西方,故半月爲夕。
注解
〔夕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下,康熙部首是夕部。
〔夕〕字拼音是xī,独体字。
〔夕〕字造字法是指事。从月半见。本义是黄昏,傍晚。
〔夕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xī] ⑴ 日落的时候⑵ 泛指晚上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夕的意思
夕
xīㄒㄧ基本解释
①日落的时候。~阳。~照。朝(zhāo ㄓㄠ)~相处(chǔ ㄔㄨˇ)。
②泛指晚上。前~。除~。一~谈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指事。从月半见。本义:黄昏,傍晚。
2.同本义。
sunset; dusk;
夕,莫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日之夕矣。 —— 《诗·王风·君子于役》日东则景夕多风。 —— 《周礼·大司徒》。司农注:“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,大东近日也。”初昏为夕。 —— 《书·洪范·五行》注夕市,夕时而市,贩夫贩妇为主。 —— 《周礼·地官·司市》瘦影写微月,疏枝横夕烟。 —— 宋· 陆游《置酒梅花下作短歌》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。 ——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夕晖(夕阳的余晖);朝发夕至;夕霭(黄昏的云气);夕市(傍晚进行的集市贸易)
3.夜。
evening; night;
今夕何夕。 —— 《诗·唐风·绸缪》以永今夕。 —— 《诗·小雅·白驹》朝而不夕。 —— 《左传·成公十二年》以朝夕燕出入。 —— 《周礼·道仆》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无咎。 —— 《易·乾》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 —— 苏轼《水调歌头》
朝乾夕惕(形容终日勤奋工作,戒勉不已);终夕不寝;通夕不寐;终夕;风雨之夕;住宿一夕;除夕(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);前夕。
4.指一年的最后一季或一个月的下旬。
last period;
晡时至黄昏为日之夕;下旬为月之夕;自九月尽至十二月为岁之夕。 —— 《洪范·五行传》注月夕卜宅。 —— 《荀子·礼论》
5.通“汐”。晚潮。
nighttide; erening tide;
官赋轨符,乘四时之朝夕。 —— 《管子·国蓄》
动词
◎傍晚朝见君主have an audience with an emperor in the evening古者旦见曰朝,暮见曰夕。——柳宗元《朝日说》百官承事,朝而不夕。——《左传·成公十二年》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祥易切頁碼第222頁,第11字續丁孫
夕
莫也。从月半見。凡夕之屬皆从夕。
附注孫海波《甲骨文錄考釋》:「卜辭月夕同文,惟以文義別之,蓋月夕二字之誼同取於月初見,故易混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辭易反頁碼第569頁,第3行,第1字述
暮也。從月半見。凡夕之屬,皆從夕。
鍇注臣鍇曰:「月字之半也。月初生,則暮見西方,故半月爲夕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祥易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258頁,第1字許惟賢第552頁,第1字
𦱤也。
段注𦱤者,日且冥也。日且冥而月且生矣。故字从月半見。旦者,日全見地上。𦱤者,日在茻中。夕者,月半見。皆會意象形也。
从月半見。
段注祥易切。古音在五部。
凡夕之屬皆从夕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古亦訓邪;音近夕,从半月,故訓邪。
白话解释
夕,太阳下山。字形依据“月”字变形,像月亮半隐半现。所有与夕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夕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月、夕二字同形,須藉文義判讀之。及至後也,表月亮之意,示傍晚之義,漸次分明。因此,月於六書屬象形,夕亦屬象形。或以文義區別,以月屬象形,夕屬省體象形,似非適宜。金文之,承自甲文,顯而易見。繼由戰國文字一直到楷書之夕,其形也都大同小異,當可明其承襲。以上諸形,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
夕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439頁,第1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563頁,第3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433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283頁,第1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271頁,第3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977頁,第1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1676頁,第1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3583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1441頁,第1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173頁,第4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278頁,第13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2273頁,第1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7001頁【補遺】第17048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1858頁,第1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592頁【崇文】第2365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905頁 |
17 | 說文新證 | 第554頁,第1字 |
18 | 章授筆記 | 第291頁,第1字 |
19 | 古字詁林 | 第六冊,第518頁,第1字 |
20 | 古字釋要 | 第673頁,第1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