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中 部首:己部
武英殿刻本: 第777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327頁,第1字
標點整理本: 第268頁,第20字
音《廣韻》:伯加切;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:邦加切,𡘋音芭。《廣韻》:巴蜀。《書・牧誓》〔疏〕:巴在蜀之東偏。《三巴記》:閬苑白水東南流,曲折三迴如巴字,故名三巴。
义又,《玉篇》:國名。《左傳・桓九年》:巴子使韓服吿于楚。【註】巴國,在巴郡江州縣。
义又,郡名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巴郡,秦置,屬益州。譙周《巴記》:初平六年,趙穎分巴爲二郡,巴郡以墊江爲治,安漢以下爲永寧郡。建安六年,劉綽分巴,以永寧爲巴東郡,墊江爲巴西郡。
义又,州名。《唐書・地理志》:山南道有巴州。
义又,縣名。《唐書・地理志》:歸州有巴東,壁州有東巴,通州有巴渠,合州有巴川。
义又,《說文》:蟲也,或曰食象蛇。《山海經》:巴蛇食象,三歲而出其骨。君子服之,無心腹之疾。其爲蛇,靑、黃、赤、黑,一曰黑蛇靑首。《潯江記》:羿屠巴蛇于洞庭,其骨爲陵,世稱巴陵。
义又,巴蕉,草名。司馬相如〈子虛賦〉:諸柘巴且。【註】且草,一名巴蕉。
音又,《正韻》:尾也。
义又,姓。《後漢・黨錮傳》:巴肅,勃海高城人。
注解
〔巴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中,康熙部首是己部。
〔巴〕字拼音是bā,独体字。
〔巴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小篆象蛇形。本义是大蛇。
〔巴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bā] ⑴ 粘结着的东西⑵ 粘贴,依附在别的东西上⑶ 贴近⑷ 盼,期望⑸ 张开⑹ 古国名,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。⑺ 中国四川省东部,泛指四川⑻ 词尾,读轻声⑼ 大蛇⑽ 气压的压强单位。⑾ 压强单位。⑿ 姓。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巴的意思
巴
bāㄅㄚ基本解释
①粘结着的东西。泥~。锅~。
②粘贴,依附在别的东西上。饭~锅了。~结别人。
③贴近。前不~村,后不~店。
④盼,期望。~望。
⑤张开。~着眼睛。
⑥古国名,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。
⑦中国四川省东部,泛指四川。~蜀。~山蜀水。
⑧词尾,读轻声。尾~。嘴~。
⑨大蛇。~蛇(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)。
⑩气压的压强单位。
⑪压强单位。
⑫姓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象形。小篆象蛇形。本义:大蛇。
2.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。
big snake;
巴,巴虫也,或曰食象蛇。 —— 《说文》巴蛇食象,三岁而出其骨。 —— 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。注:“说者云,长千寻。”朱卷之国,有黑蛇青象,食象。 —— 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。注:“即巴蛇也。”
3.因加热、干燥或粘结而成的东西 。
crust;
盐巴;泥巴;锅巴。
4.古族名;古代国名,辖境在今四川省东部。
Ba;
西南有巴国。 —— 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。注:“今三巴是。”巴人以比翼鸟。 —— 《周书·王会》秦西有巴戎。 —— 《荀子·彊国》。注:“巴在西南,戎在西,皆隶属。”
5.古时这里出产巴蛇,因此周朝分封在该地区的诸侯国叫“巴子国”。秦惠文王灭巴后,改置巴、蜀、汉中三郡。
6.压强的单位,等于10 5 帕,或10 5 牛顿/米 2 ,或10 6 达因/厘米 2 (0。986923标准大气压)。
bar;
动词
1.盼,期待着愿望的实现。
wait anxiously;
暗潮巴到无人会,只有篙师识水痕。 —— 杨万里《过沙头》
巴得(盼望)
2.紧紧贴在 。
cling to;
爬山虎巴在墙上。
3.粘结在…上 。
stick to;
粥巴锅了。
4.靠近;贴近。
be close to;
前不巴村,后不着店,怎生是好? —— 元· 王晔《桃花女》我只道是谁,巴着窗户眼儿一瞧,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。 —— 《红楼梦》
5.爬,攀登 。
climb;
巴山虎(爬山虎);巴山越(度)岭(爬山越岭)
6.助词。用作后缀。
尾巴;干巴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伯加切頁碼第487頁,第8字續丁孫
𢀳
異體巴
蟲也。或曰食象蛇。象形。凡巴之屬皆从巴。
鉉注徐鍇曰:「一,所吞也。指事。」
附注章炳麟《文始》:「《山海經》曰:『巴蛇食象,三歲而出其骨。』則巴蛇為本義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八反切不奢反頁碼第1136頁,第2行,第1字述
蟲也,或曰食象蛇也。象形。凡巴之屬,皆從巴。
鍇注臣鍇按:《博物志》:「巴蛇呑象,三歲出其骨。君子食之,無腹心之疾。《山海經》曰:」有玄蛇食麂鹿也,一,象所呑也。指事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伯加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963頁,第1字許惟賢第1287頁,第1字
蟲也。
段注謂蟲名。
或曰食象它。
段注《山海經》曰:巴蛇食象。三歲而出其骨。
象形。
段注伯加切。古音在五部。按不言从己者,取其形似而軵之。非从己也。
凡巴之屬皆从巴。
白话解释
巴,大虫。有人说,“巴”就是传说中吞食大象的巨蛇。字形象大蛇的形状。所有与巴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巴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,張秉權釋為「巴」,以為像人形,學界多有爭議。可備一說(《殷虛文字丙編考釋》)。篆文作,像蛇蜷曲之形。隸書、楷書並承之篆文而定體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
巴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966頁,第4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1243頁,第5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924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650頁,第4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581頁,第3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2156頁,第3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3590頁,第2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7210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3072頁,第1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386頁,第8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624頁,第3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5138頁,第1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14130頁【補遺】第18127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1800頁,第3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1289頁【崇文】第5153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2126頁 |
17 | 古字詁林 | 第十冊,第1009頁,第1字 |
18 | 古字釋要 | 第1343頁,第3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