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画

10

rgef|rsfy

qibi

dfds

53042

13画

10

1211251124124

左右结构

基本区U+640F

指搏击、拼搏。本意是用搜索的方式捕捉(一说本意是对打、搏斗)。引申为攫取,又引申为拍打、跳动。用于名字还需谨慎。

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中 部首:手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065頁,第5

同文書局本: 第446頁,第14

標點整理本: 第393頁,第15

唐韻》:補各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伯各切,𡘋音博。說文》:索持也。禮・月令》孟秋務博執〔博字當為搏字形誤,應作「務搏執」〕

一曰至也。書・益稷》:搏拊琴瑟。

又,拊也、拍也。史記・李斯傳》:彈箏搏𩩙

又,手擊也。釋名》:指廣搏以擊之。左傳・僖二十八年》:晉侯夢與楚子搏。史記・項羽紀》:搏牛之蝱,不可以破蟣蝨。

又,取也。史記・李斯傳》:鑠金百鎰,盜跖不搏。【註】搏猶攫也、取也。凡鳥翼擊物,必轉足取攫,故人取物亦云搏也。

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𡘋匹各切,音粕 —— 亦擊也。

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𡘋方遇切,音付 —— 亦擊取也。或作捕。又,《集韻》:符遇切,音附 —— 捕也。

又,《集韻》:蒲故切;《正韻》:薄故切,𡘋音步 —— 與捕同。詳捕字註。

注解

〔搏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

〔搏〕字拼音是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尃

〔搏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手,尃( fū )声。本义是搏斗,对打。

〔搏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bó] ⑴ 对打⑵ 跳动⑶ 捕捉

五行相同的字

更多

笔画相同的字

更多

搏的意思

ㄅㄛˊ

基本解释

对打。~斗。~击(奋力进击)。~战。~膺(捶胸,表示愤怒)。肉~。拼~。

跳动。~动。脉~。

捕捉。~噬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
1.形声。从手,尃( fū )声。本义:搏斗,对打。

2.同本义。

combat; fight; struggle;

搏,索持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搏,击也。 —— 《广雅》屏左右而相搏。 —— 《谷梁传·僖公元年》晋侯梦与 楚子博。 ——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鸷虫攫博。 —— 《礼记·儒行》。疏:“以脚取之为攫,以翼击之为搏。”搏扶摇羊角而上者。 —— 《庄子·逍遥游》搏战获王。 —— 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传》以坚毅不挠之精神,与民贼相搏。 —— 孙文《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》

3.捕捉。

catch;

搏谍贼。 —— 《周礼·夏宫·环人》

搏执(拘捕);搏获(捕获);搏撠(揪住);搏狩(狩猎)

4.执持;拾取,击取。

get; pick up; seize;

摭紫贝,搏耆龟。 —— 张衡《西京赋》螳螂执翳而搏之。 —— 《庄子·山水》益习其声,又近出前后,终不敢搏。(扑上去抓。) —— 唐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
搏杖(扶杖,抱杖);搏弊(人虽疲困,但也自持完成礼仪)

5.通“拍”。轻击;击。

beat;

搏埴之工二。 —— 《周礼·总叙》弹琴博髀。 —— 李斯《谏逐客书》因搏心大哭。 —— 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水石相搏。 —— 宋·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搏鸷(猛烈拍击);搏膺(捶胸,表示愤怒);搏影(拍击影子。影随物动,故不能拍到。比喻不能成功或不易捉摸)

6.夺取。

take by force; capture;

铄金百镒,盗跖不搏。 —— 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

搏斗;搏击。

7.跳动 。

throb;

搏跃(跳跃;跳动);搏动。

说文解字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補各切頁碼401頁,第25

搏索持也。一曰至也。从手尃聲。

附注容庚《金文編》:「『搏』从『干』。」「或从『戈』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本泊反頁碼964頁,第7行,第3

搏索持也。從手尃聲。一曰至也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補各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385頁,第6許惟賢1036頁,第13

搏𡩡持也。

段注𡩡各本作索。今正。入室𢯱𡩡𡩡持,謂摸索而持之。《周禮》環人。搏諜賊。《釋文》云:搏音博。又房布反。劉音付。射人注。貍,善搏者也。行則止而擬度焉。其發必獲。《釋文》云:搏音博。劉音付。士師注。胥讀爲宿偦之偦。偦謂司搏盜賊也。《釋文》云:搏音博。劉音付。《小雅・車攻》箋。獸,田獵搏獸也。《釋文》云:搏音博。舊音付。按《小司徒》注之伺捕盜賊,卽士師注之司搏盜賊也。一用今字。一用古字。古捕盜字作搏。而房布反,又音付。猶後人所謂捫搎,摸𢱢也。本部搏捕二篆皆收。捕訓取也。《又部》取下云捕也。是與𡩡持義迥別。今則捕行而搏廢。但訓爲搏擊。又按搏擊與𡩡取無二義。凡搏擊者未有不乘其虛怯,扼其要害者。猶執盜賊必得其巢穴也。本無二義二音。至若《考工記》之搏埴,《虞書》之拊搏。此則𢫦字之叚借。

从手。尃聲。

段注補各切。此今音也。陸氏說又房布切。劉音付。皆古音也。五部。

一曰至也。

段注此別一義。葢搏亦爲今之附近字。許則云駙者,近也。《左傳》則作傅。
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
章太炎 (近代)

《考工記》之「搏埴」,搏,迫也,敲也。「搏扶摇而上者九萬里」,搏,迫也。今譌作搏,不通。

與今捕誼同。搏擊乃𢫦字之借。𢫦音轉為𢃳,今打靶掌是也。《考工記》「搏埴」,《莊子》「搏扶摇而上」,皆𢫦之借。

𡩡持也。《考工記》「搏埴」,搏,迫也,敲(?)也。《莊子》「搏扶摇而上者九萬里」,搏,迫也,言兩只翅膀拍!拍!!拍!!!的飛上去了。今誤作搏,不可通矣。

搏【卜】。「搏扶搖(風也)而上者」字,今作搏,不通。搏,迫也。

白话解释

搏,捆绑俘获。一种说法认为,“搏”是“至”的意思。字形采用“手”作边旁,“尃”作声旁。

字形解说

甲骨文從又、峀(「圃」的初文)聲;金文從干、尃聲;戰國文字從手、尃聲。篆文、隸書、楷書同戰國文字。字從「又」、從「手」都是義符,表示是手部的動作;從「干」也是義符,表示以武器搏鬥。從「峀(圃)」為聲符,不兼義,「峀(圃)」的本義為菜圃、花圃,與「搏」義無關。但是,「搏」從「尃」為聲符,有兼義的功能,依《說文》,「尃」的本義為「布也」,似乎與「搏」義無關,但古文字學者大都認為「尃」就是「搏」的初文,因此「搏」從「尃」聲應有兼義的功能。除甲骨文外,「搏」字各體在六書中都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
搏字的相关索引

#书籍索引
1汲古閣本第792頁,第7字
2陳昌治本第1010頁,第8字
3黃侃手批第761頁
4說文校箋第526頁,第19字
5說文考正第474頁,第21字
6說文今釋第1743頁,第7字
7說文約注第2945頁,第1字
8說文探原第5893頁,第1字
9說文集注第2533頁,第2字
10說文標整第315頁,第8字
11標注說文第504頁,第12字
12說文注箋第4183頁,第2字
13說文詁林第11758頁【補遺】第17792頁
14通訓定聲第1613頁,第2字
15說文義證第1044頁【崇文】第4173頁
16說文句讀第1716頁
17章授筆記第492頁,第4字
18古字詁林第九冊,第630頁,第1字
19古字釋要第1109頁,第9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