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辰集上 部首:日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168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489頁,第3字
標點整理本: 第435頁,第2字
音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得案切;《正韻》:得爛切,𡘋丹去聲。《說文》:明也,从日見一上,一,地也。《玉篇》:朝也、曉也。《爾雅・釋詁》:旦,早也。《書・大禹謨》:正月朔旦。《詩・陳風》:穀旦于差。又,〈大雅〉:昊天曰旦。《淮南子・天文訓》:日至于曲阿,是謂旦明。
义又,《詩・衞風》:信誓旦旦。【箋】言其懇惻款誠。【疏】旦旦,猶怛怛。【釋文】旦旦,《說文》作𢘇𢘇。
义又,《詩・衞風》:〔朱傳〕旦旦,明也。
义又,《前漢・惠帝紀》:當爲城旦舂者。【註】城旦者,旦起行治城;舂者,婦人不豫外徭,但舂作米,皆四歲𠛬也。
义又,震旦,西域稱中國之名。《樓炭經》:蔥河以東,名震旦。
义又,盍旦。《禮・坊記》:相彼盍旦。【註】盍旦夜鳴,求旦之鳥。
义又,與神同。《禮・郊特牲》:所以交於旦明之義也。【註】旦當爲神,篆字之誤也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都眷切。庾敳〈意賦〉:宗統竟初不別兮,大德亡其情願;天地短於朝生兮,億代促於始旦。
注解
〔旦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上,康熙部首是日部。
〔旦〕字拼音是dà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日、一。
〔旦〕字造字法是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。本义是天亮,破晓,夜刚尽日初出时。
〔旦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dàn] ⑴ 早晨⑵ 表示某一天,亦指农历的初一日:~望(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日)。元~。~日(a.明天:b.白天)。⑶ 传统戏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⑷ 纤度单位,九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多少克,它的纤度就是多少旦。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旦的意思
旦
dànㄉㄢˋ基本解释
①早晨。~暮。通宵达~。枕戈待~。
②表示某一天,亦指农历的初一日:~望(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日)。元~。~日(a.明天:b.白天)。
③传统戏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。老~。花~。
④纤度单位,九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多少克,它的纤度就是多少旦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。本义:天亮,破晓,夜刚尽日初出时。
2.同本义。
dawn; daybreak;
女曰:“鸡鸣”,士曰:“昧旦”。 —— 《诗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夜穿墉以视之,达旦忘反。 —— 《世说新语·贤媛》夫犬马,人所知也,旦暮罄于前,不可类之,故难。 —— 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旦而战,见星未已。 —— 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号呼达旦。 —— 清· 方苞《狱中杂记》旦辞爷娘去,暮宿黄河边。 —— 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旦日(天亮时);旦明(天亮时)
3.早晨。
morning;
旦夕得甘毳以养亲。 —— 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
旦夕之危(比喻非常迫促的危险);旦气(清晨的空气);旦晚(早晚)
4.天,日;某日。
day;
人有卖骏马者,比三旦立市,人莫之知。 —— 《战国策·燕策》
一旦(一天之间);元旦(新年的第一天);旦昏(白天与夜晚);旦昼(第二天的白天);旦朝(次日清早)
5.特指农历初一日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 。
旦望(朔望。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);旦会(农历初一之朝会)
6.旦角,传统戏剧中的女演员或女性角色类型。女主角称正旦,又有副旦、贴旦、外旦、小旦、大旦、老旦、花旦、色旦、搽旦等。
actress or female character type in opera;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得案切頁碼第218頁,第21字續丁孫
旦
明也。从日見一上。一,地也。凡旦之屬皆从旦。
附注于省吾《殷栔駢枝》:「栔文旦字當係从日,丁聲。丁、旦,雙聲並端母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兜散反頁碼第557頁,第4行,第1字述
明也。從日見一上。一,地也。凡旦之屬,皆從旦。
鍇注臣鍇曰:「日出於地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得案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1231頁,第1字許惟賢第541頁,第2字
朙也。
段注明當作朝。下文云:朝者,旦也。二字互訓。《大雅・板・毛傳》曰:旦,明也。此旦引伸之義。非其本義。《衞風》。信誓旦旦。傳曰:信誓旦旦然。謂明明然也。
从日見一上。一,地也。
段注易曰:明出地上㬜。得案切。十四部。
凡旦之屬皆从旦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形。
白话解释
旦,天亮。字形采用“日”作边旁,像“日”出现在“一”之上。一,表示地平线。所有与“旦”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旦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旦,從日,下像太陽的日影。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。或以為從丁聲。西周中期金文旦字化點為橫畫。篆文理解為日出於地平線上,稍誤。《說文》:「明也。从日見一上。一,地也。」
旦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430頁,第7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555頁,第4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426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278頁,第4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266頁,第19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959頁,第3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1650頁,第1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3543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1417頁,第2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170頁,第7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275頁,第1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2226頁,第2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6871頁【補遺】第17024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2947頁,第1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581頁【崇文】第2321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887頁 |
17 | 說文新證 | 第538頁,第2字 |
18 | 古字詁林 | 第六冊,第442頁,第3字 |
19 | 古字釋要 | 第660頁,第7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