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上 部首:水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466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613頁,第8字
標點整理本: 第560頁,第18字
义《集韻》同「沱」。
注解
〔沲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沲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tuó、duò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㐌。
〔沲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tuó] ⑴ 古同“沱”。㈡ [duò] ⑴ 〔淡~〕(水)荡漾,如“春光~~秦东亭。”
五行相同的字
更多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沲的意思
沲
1tuóㄊㄨㄛˊ基本解释
◎古同“沱”。
沲
2duòㄉㄨㄛˋ基本解释
◎〔淡~〕(水)荡漾,如“春光~~秦东亭。”
详细解释
◎——“淡沲”( dànduò ):荡漾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徒何切頁碼第359頁,第9字續丁孫
沱
異體沲、𣴾
江別流也。出㟭山東,別爲沱。从水它聲。
鉉注臣鉉等曰:沱沼之沱,通用此字。今別作池,非是。
附注陳夢家《禺邗王壺考釋》:「金文沱、池一字,以池為池沼,為停水,為城池,皆非朔義。池即沱,而沱者水之別流也……江之別流曰沱,亦曰渚,亦曰汜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豆科反頁碼第874頁,第6行,第1字述
江別流也,出㟭山東,別爲沱。從水它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漢書》:「沱出南郡枝江縣西,東入江。」今又爲池字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徒何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2068頁,第1字許惟賢第905頁,第3字
江別流也。
段注《召南》曰:江有沱。《釋水》曰:水自江出爲沱。《毛傳》曰:沱,江之別者。按今《說文》衍流字。宜刪。沱爲江之別。如勃澥爲海之別。立文正同。《禹貢》某氏注云:沱,江別名。江別名,謂江之別出者之名也。別皆彼列切。
出崏山東。
段注句。
別爲沱。
段注《禹貢》曰:岷山道江。東別爲沱。按荆州,梁州皆有沱。《地理志》蜀郡郫下曰:《禹貢》江沱在西。東入江。汶江下曰:江沱在西南。東入江。皆謂梁州沱也。於南郡枝江曰:江沱在西。東入江。謂荆州沱也。道江之東別爲沱。自當謂梁州者。鄭注《尙書》不信《地理志》所說。以今水道言之。《水道提綱》曰:江至灌縣曰都江。分爲二派。其南流者,正派也。其東流經郫縣新緐成都新都金堂,南經𥳑州資陽資縣富順,至瀘州復入江者,沱江也。沱江會北來綿雒諸水而南入江曰中水。是首受江,尾入江。與《漢志》合。然此郫之沱耳。汶江之沱尙當在其上流。未審今何水。
从水。它聲。
段注徒何切。十七部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「江别流也」,从佗。
大小徐借為池字。沱為行水,池為止水。池為俗字,隄為正字。《說文》:「堤,唐也。」隄沱旁轉,古無舌上音,池讀為隄,後隄不變,池變為舌上。
「江别流也」,江之佗也。蓋自「佗」字義來。
白话解释
沱,长江支流。源出岷山东部,派生为沱江。字形采用“水”作边旁,“非”作声旁。
沱字的相关索引
# | 书籍 | 索引 |
---|---|---|
1 | 汲古閣本 | 第710頁,第8字 |
2 | 陳昌治本 | 第902頁,第7字 |
3 | 黃侃手批 | 第684頁 |
4 | 說文校箋 | 第462頁,第9字 |
5 | 說文考正 | 第428頁,第9字 |
6 | 說文今釋 | 第1550頁,第1字 |
7 | 說文約注 | 第2634頁,第1字 |
8 | 說文探原 | 第5259頁,第1字 |
9 | 說文集注 | 第2282頁,第4字 |
10 | 說文標整 | 第282頁,第9字 |
11 | 標注說文 | 第448頁,第9字 |
12 | 說文注箋 | 第3687頁,第2字 |
13 | 說文詁林 | 第10578頁【補遺】第17601頁 |
14 | 通訓定聲 | 第1928頁,第1字 |
15 | 說文義證 | 第919頁【崇文】第3673頁 |
16 | 說文句讀 | 第1490頁 |
17 | 章授筆記 | 第441頁,第6字 |
18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9頁,第2字 |
19 | 古字釋要 | 第1002頁,第6字 |